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流传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在不断的历史传承中发展和沉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的悲智思想所提倡的四摄六度法、缘起性空论等既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也是践行佛教思想的伦理道德核心,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利他、去恶行善的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丰富多彩地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加之社会的制度和政策尚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心理失衡、思想扭曲,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使价值观不断出现迷失和颠倒。佛教悲智思想可以成为对治这些问题的良药,可以成为重塑社会道德信仰和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借鉴。本文分三章进行分析。第一章针对佛教慈悲和智慧思想的内涵进行论述。佛教悲智思想的理论内涵离不开与缘起性空、四无量心等具体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本章着重分析了他们与悲智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悲智思想的特点,这当中包括悲智思想的根本特点,即悲智不二与悲智双运。第二章探讨了佛教悲智思想的践行方式,着重分析慈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行动,并且要结合不执著于“我”的般若智慧,才能在社会中去行持各种救世利人的事业。第三章阐述了佛教悲智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对个体与社会道德修养方面的启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适,以及对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补益。佛教的慈悲利他观念以慈爱众生之心,将自身的解脱与众生解脱联系在一起,告诫人们要克制欲望行为以及控制对于物欲的无限追求,摆脱痛苦与烦恼,才能真正解决当前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对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