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悲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min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流传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在不断的历史传承中发展和沉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的悲智思想所提倡的四摄六度法、缘起性空论等既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也是践行佛教思想的伦理道德核心,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利他、去恶行善的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丰富多彩地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加之社会的制度和政策尚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心理失衡、思想扭曲,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使价值观不断出现迷失和颠倒。佛教悲智思想可以成为对治这些问题的良药,可以成为重塑社会道德信仰和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借鉴。本文分三章进行分析。第一章针对佛教慈悲和智慧思想的内涵进行论述。佛教悲智思想的理论内涵离不开与缘起性空、四无量心等具体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本章着重分析了他们与悲智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悲智思想的特点,这当中包括悲智思想的根本特点,即悲智不二与悲智双运。第二章探讨了佛教悲智思想的践行方式,着重分析慈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行动,并且要结合不执著于“我”的般若智慧,才能在社会中去行持各种救世利人的事业。第三章阐述了佛教悲智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对个体与社会道德修养方面的启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适,以及对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补益。佛教的慈悲利他观念以慈爱众生之心,将自身的解脱与众生解脱联系在一起,告诫人们要克制欲望行为以及控制对于物欲的无限追求,摆脱痛苦与烦恼,才能真正解决当前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对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住地,去审视异国、异地、异质文化的新奇性价值,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旅游就此成为覆盖面最大最广
<正>九、清代的执笔清朝(一六三六—一九一一)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二百六十七年。康雍乾三朝国家巩固发展,有"康乾盛世"之誉。中后期由于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利益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张九成是跨越两宋的理学家,有“渡江大儒”的称号。《中庸说》作于张九成被贬南安十四年(1143年-1156年)期间,已经处于张九成生命的中后期。《中庸说》虽有一卷本和六卷本之分,但
从追本溯源的角度,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孔子、子思、孟子和荀子这些思想家们中庸思想的理论特色,揭示出其本质区别在于对“何为中”这一问题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