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公众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也激发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借助现代的新媒体信息技术,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可以在不特定的人群、时空、范围内传播,而夹杂在其中的网络谣言极大地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尤其是事关自己利益的问题,甚至会诱发和放大了公众对社会、政府的不满情绪。如何治理网络谣言现已成为国内甚至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网络谣言的治理研究,涉及道德、伦理、法律等多方面。就法律规制而言,相关公权力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侵犯到公民的隐私权、荣誉权、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等权利。同时,相关公权力机关在处理网络谣言的扩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应迟滞、封谣方式不合理、预防和跟进机制欠缺等问题。因此,在网络谣言的治理过程中,在处理原则和法律规范层面还需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过于严苛地处理,会导致公众产生更负面的情绪,甚至出现噤若寒蝉的局面;过于宽松地处理,也会导致网络谣言的肆虐传播,甚至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清楚划分公权力治理网络谣言与保护公众言论自由权的界限在整个治理体系中具有更现实意义,也将有助于提高网络谣言的治理成效。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从明确网络谣言的定义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网络谣言的实例,对网络谣言进行分类和特征分析,同时对网络谣言进行价值审视,为公权力介入提供必要性基础。其次,结合公共利益理论、善治理论等相关法理理论,为公权力介入提供合理依据并对公权力介入治理网络谣言提供思路。最后,通过目前网络谣言治理现状的反思和分析,厘清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权的关系,合理界定网络谣言入罪的边界,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治理网络谣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