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PT网关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v4地址空间匮乏、报头处理时间长和不适应现代面向流的网络信息传输,促进了IETF定义了新一代IP协议——IPv6协议。但是从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全面过渡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两类网络和设备并存期间,解决不同版本的IP协议设备间的互联问题刻不容缓。 支持不同版本的IP协议的互联问题可分为两类:支持同一版本的设备借助支持另一版本的IP协议的网络互联以及支持不同版本IP协议的设备间的互访。前者可采用“包装”(Encapsulation)、“隧道”(Tunneling)借网过渡;后者需要采用协议转换的方式。IETF为后一种情况推荐了“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技术。 本文反映的对NAT-PT技术分析、研究和网关的开发工作,是在四川省网络通信实验室对IPv6协议测试技术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开发结果将作为未来的测试系统的试验测试对象之一。目前国内外支持NAT-PT网络产品尚不多,因此,研究NAT-PT网关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笔者选择了在微机硬件和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下进行NT-PT网关的开发工作,其开发实践可为他人借鉴,开发成功后也便于推广。 本论文所反映的笔者的工作包括以下4部分:①对NAT-PT网关协议的理解与分析;②对NAT-PT网关实现方式和体系结构的分析;③对NAT-PT网关的设计和编程实现;④对笔者实现的NAT-PT网关进行调试和初步测试。笔者的NAT-PT网关的特点之一在于引入了IPv4地址池的概念,系统管理员只需要对地址池进行简单配置,网关即可正常工作。笔者在分析了NAT-PT技术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工作中将封装技术与NAT-PT相结合的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现有NAT-PT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日页 本文反映的工作覆盖了软件工程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设计到编程、调试和测试的全过程。初步测试结果表明笔者所开发的NAT一PT网关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目标,可以正常工作。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实验室开发的IPv6测试系统尚未完成,因此,对网关的测试工作仅限于初步测试。全面的测试工作只好留待今后去完成,这是本项工作留下的一点遗憾。
其他文献
随着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分析系统的运行,系统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数据,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应建立数据仓库,以满足人们的决策分析需要。本文着重讨论了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 在对数据仓库技术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数据仓库系统。系统采用操作数据库一操作数据存储(ODS)—数据仓库(DW)三层体系结构。 操作数据存储ODS(Operational Data
作为一种高效、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目的是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非平凡的以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这些信息将为人们进行各种决
在国内,传统的电子化交易系统采用C/S模式,通信效率较低,安全性较弱,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方面不够重视。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发一套新型商品电子交易系统。基于这种需求,河南省重
图像复原(Image Restoration)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一直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难点。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给定的图像质量,利用退化现象的某种先验知识来重建或恢复原
分布式对象技术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面向对象的技术,它为网络计算平台上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目前,分布式对象技术已经成为建立服务应用框架和软件
20世纪60年代,美国Michigan大学的J.Holland教授首先提出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缩写为GA),它是模拟达尔文的遗传选择和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经过三十多年
面向对象是一种新兴的程序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使用对象、类、继承、封装、消息等基本概念来进行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包括分析、设计和实现活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
码率控制是多媒体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在网络带宽无法预测和控制的Internet环境中,码率控制对多媒体系统的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视频编码关键
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只需要坐在电脑前或者使用任意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就可以足不出户获取想要的东西。但是信息的爆炸一方面使我们
随着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企业间的应用集成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SOA架构下,通过组合现有Web服务能够快速构建新的业务功能,使得系统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