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保证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能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国家一直在积极开展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多年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教育部门的不断努力,我国已逐步形成以“奖、助、学、贷、勤、补、减”和绿色通道等为内容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向贫困生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有效的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但同时也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与家庭贫富差距,在高校则体现为贫困生群体的日益扩大而且产生的问题更加多元化,传统的资助理念和资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贫困生的需求。此外,教育部在2015年还提出了“精准资助”的概念,并于“十三五”期间把实现精准资助作为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明确目标,这也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国家精准资助理念,把资助资金精准发放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国家公共资源、实现资助育人,是当前乃至今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此类问题以徐州地区为例,对四所在徐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相关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本文首先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学校收费标准”、“学校助学项目针对贫困生比例”、“学校奖学金金额、学生参评率”、“贫困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资助人员工作”、“贫困生对资助态度”、“贫困生心理”七个方面对徐州地区四所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其次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发现目前徐州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认定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奖助学金不能满足贫困生需求、勤工俭学形式简单且技术含量低、社会力量参与助学不足、资助从业人员专职化程度低以及对贫困生心理方面关注不够等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资助的效果。接着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和对徐州地区四所高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目前徐州地区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及通过对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理论等理论成果的学习研究,阐述了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优化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具体对策。本文一方面提出要从完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机制要从顶层设计高度入手,切实提高资助政策的法律地位,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学生资助的投入并且要实现资助项目精准化。另一方面给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精准性实现靶向资助。再者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强调要重视对贫困生心理的关注,建立对贫困生全方位帮扶的服务性资助平台,把发展性资助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力求建立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