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推进,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农村的青壮年富余劳动力,来到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城市,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开始了艰辛的打工历程。这些进城务工者则被学术界称为农民工。伴随着农民工的不断涌现,反映这些进城农民打工生活经历的打工文学,也随之兴起。打工文学最初仅仅是由底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一般都取材于其自身真实的打工生活经历。新世纪之后,则有许多专业作家加入到打工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创作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于是,在社会身份上打工文学作家就有了打工作家和专业作家这两种社会身份,作家社会身份的差别对打工文学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打工小说是打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打工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作家身份与打工小说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以作家身份为切入点,对专业作家和打工作家创作的打工小说的异同、优势与局限进行分析、比较,并将之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现代新文学作家与底层民众之间的隔膜。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共有六章。绪论部分首先比较乡土文学和打工文学的异同,初步概述打工小说的观照视点与主题内涵等,然后从四个方面大致梳理打工小说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的薄弱之处。第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从1980年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三方面来阐述这种趋势。第二节论述大众文化与1990年代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具体分析大众文化的内涵、特征、产生的基础、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及其传播机制等。第三节则在总体上指出作家身份与打工小说之间的具体联系,探讨打工文学的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属性特征及不同作家的社会身份。第二章从作家这一共同的身份特征出发,论证作家的立场、态度和责任等与作品主题之间的联系,重点从底层打工者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身份焦虑三方面,阐释专业作家和打工作家创作的打工小说中苦难主题的共同书写。第三章从作家创作时不同的社会身份出发,分析由作家不同社会身份带来的打工小说创作叙述策略的差异,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这种差异:因作家生活体验的不同而带来的作品题材的不同选取、因作家审美感知的不同而带来的叙事结构的不同处理、因小说修辞的不同而带来的叙事视角的不同选择。第四章分为两节,以专业作家身份的焦虑为中心,论述专业作家创作打工小说的缘起和局限。第一节从专业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思想担当、边缘化生存境遇的心理投射和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使用三方面,剖析专业作家叙述底层打工者的缘起。第二节则论述专业作家打工小说中的艺术尴尬,具体从其小说文本中隐含读者对农民工读者的拒斥,以及小说情节对打工生活的疏离两方面,来说明这种因作家社会身份差异而导致的隔膜。第五章分为两节,以打工作家身份的矛盾为焦点,论述打工作家创作打工小说的价值与缺陷。第一节分析其打工小说的巨大价值,具体从其文本中民间立场的确立与打工生活原生态场景的展现两方面来阐释。第二节则论述打工作家的打工者身份局限所带来的打工小说的世俗化倾向,具体从极端民粹主义思想的呈现及人物塑造简单化的缺陷两方面来阐述这种世俗化倾向。第六章分为三节,以作家身份的认同为中心点,论述底层群体在整个中国现代新文学中的“真实可见性”,探讨不同社会身份作家底层写作时的话语困境。第一节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作家的启蒙者姿态与底层民众思想之间的隔膜。第二节论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立的工农兵方向,对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反思,以赵树理的身份与创作为例,具体阐述其对新文学大众化的价值与新文学现代化的局限。第三节论述新世纪之后打工作家身份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打工文学发展的影响,具体以王十月、安子和郑小琼三位优秀打工作家为例,探讨因打工作家身份的转变而导致的话语困境。结语部分则总结底层群体在中国现代新文学中的“被隐身”状态,指出这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矛盾关系运动的结果,应积极促进二者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