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频发室性早搏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中医药在合理时机有效干预早搏及改善预后提供有益思路和方法。2.通过此项研究以达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方法:制定中医体质调查表(见附表);入选我院符合频发室性早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120例进行横断面调查,依据西医心电图判断标准,将患者室性早搏进行不同起源部位的划分,并根据中医体质调查表,收集患者的四诊及临床信息,建立体质辨识数据库,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或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数据转化运算,研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受哪些因素影响,室早来源部位与何种因素具有相关性。结果:1、频发室性早搏发生的年龄段经卡方检验(X2=66.417,P<0.01)存在统计学差异,好发年龄段为50-59岁,总体患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性别之间(X2=3.261,P>0.05)无统计学意义。2、频发室性早搏的来源部位可分为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非流出道,经卡方检验(P<0.01)存在统计学意义,来源于右室流出道的患者最多。3、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痰湿质(22%)>血瘀质(19%)>气虚质(17%)>阳虚质(14%)>阴虚质(12%)>湿热质(9%)>平和质(4%)>气郁质(2.5%)>特禀质(0%)(P<0.01)存在统计学意义。4、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年龄、性别、室早来源部位与中医体质类型经医学统计计算(P>0.05)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5、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等),过犹不及的饮食(咖啡、茶等),会对疾病的发生产生“助力”的作用。6、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各因素(性别、年龄段、体质类型、睡眠情况、熬夜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喝茶情况、喝咖啡情况)与室早来源部位,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次横断面研究所收集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1.3,女性患者稍多,5组年龄段存在统计学意义,频发室性早搏易发的年龄范围在40—59岁。2、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常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3、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非流出道三种来源部位存在统计学意义,来源部位最多的为右室流出道,室早来源部位与性别、年龄、体质类型等不存在明显相关性。4、吸烟与否、饮酒与否、喝茶情况、喝咖啡情况、熬夜情况与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