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患儿的平素体质以及观察病后中医证候的转化,初步总结出手足口病发病与体质的关系,以及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演变的关系,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运用中医方法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相应的研究依据,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方法:本课题是针对南宁市手足口病患儿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诊断标准采用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医证候分型参照《广西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方案(2010年版)》分型方法,体质分型参照朱锦善小儿体质分型方法,病例来源为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通过对入选的150例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平素体质,执行《广西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方案(2010年版)》治疗,观察发病过程中的中医证候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为发热、手足口皮疹、精神状态、舌象、脉象等主要临床表现,初步总结出手足口病发病与体质的关系,以及体质与中医证候演变的关系。
结果:共调查普通型手足口病150例,其中出现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证候传变的病例有47例,总病程6.83±1.222天,长于未出现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候传变病例的总病程5.72±1.353天(P=0.000)。正常质的病例有74例(49.33%),是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体质类型;发病过程中各体质出现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证传变的机率不同(P=0.007),且气虚质出现机率明显高于痰湿质(P=0.010)。
结论:南宁市普通型手足口病的发病与体质的偏颇类型无明显相关,但体质类型是影响普通型手足口病中医证候出现转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病程中气虚质患儿易转虚证,易出现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证,又因中医证候出现转虚会延长病程,故提示辨质与辨证在治疗手足口病时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