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5G的信道传播特性及衰落预测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新型应用的爆炸式增长,能够承载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需求的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和第五代之后(Beyond 5G,B5G)移动通信系统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相比于第四代(Four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系统,三维多输入多输出(Three-Dimensional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3D MIMO)技术利用增加的垂直维度的自由度有效提升了系统的频谱效率。为了支撑在5G及B5G通信系统下的关键技术的仿真和验证,需要充分研究3D MIMO信道的传播特性。由于受限于测量设备,目前已有研究的测量场景还不够全面,量化的结果还不充足。本论文基于搭建的3D MIMO专用测量系统,对信道传播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当前主流MIMO-正交频分复用(MIMO-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IMO-OFDM)系统的信道衰落预测技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多维信道特征参数估计。为了从真实测量的信道冲激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CIR)数据中获得多维信道特征参数,需要采用合适的算法对CIR进行估计。本论文以传统的时域空间交替广义期望最大化(Space Alternating Generalized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SAGE)算法为基础,将其在频域和三维空间角度上进行了扩展。此外,为了估计时变信道下的信道特征参数,本论文引入了贝叶斯估计卡尔曼滤波(Bayesian Estimation Kalman Filter,BEKF)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扩展,使其可以对真实通信系统中有限分辨率的参数时变趋势进行追踪。(2)3D MIMO信道空域角度参数建模和仿真方法。本论文分别通过功率角度谱和角度扩展值研究了 3个典型场景下3D MIMO信道的角度参数分布特性。典型场景包括室外站覆盖室内、城市微蜂窝和城市宏蜂窝,且每个场景分别选择了 2个测量站址。对于3D MIMO信道下的水平发射角、水平到达角、垂直发射角和垂直到达角,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们随着用户的移动而连续演进变化,呈现出信道空间一致特性。比较所有场景下的角度扩展值发现,室外站覆盖室内场景下垂直维度的散射体最丰富,因此具有最大的角度扩展值;反之,城市宏蜂窝场景由于收发端的水平距离较远,垂直维度相比于水平维度的散射体的影响很小,因此垂直角度扩展值最小。进一步,本论文利用功率角度谱的对称特性提出了一种用于信道仿真模型中多径簇采样的随机角度偏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模型仿真复杂度下更好地匹配目标功率角度谱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有望应用在未来大规模MIMO、高速时变信道下的仿真模型中。(3)3D MIMO信道系统性能分析。本论文分别从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信道容量、信道相关性以及2D MIMO与3D MIMO信道容量差的角度研究了 3个典型场景下的系统性能。在信噪比为20dB且基站和终端分别配置32和2个天线阵元时,两用户的3D MIMO信道容量相比于单用户在室外站覆盖室内、城市微蜂窝和城市宏蜂窝场景下可以分别实现82%、77%、和73%的显著增长。这说明在高信噪比下通过配置更多的用户数,3D MIMO可以实现更高的复用增益。此外,相比于2D MIMO,3D MIMO的信道空间相关性特征值分布更加均匀,能够支持通信的用户数目更多。因此,3D MIMO通过增加的垂直维度增加了信道自由度,从而支持更多信息流的传输。(4)高速场景下快时变MIMO信道衰落预测技术研究。本论文利用测量并分析得到的3D MIMO信道传播特性,结合信道空间一致特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适用于高速场景下的信道衰落预测框架。该框架在充分考虑了 MIMO信道空间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簇漂移”的假设,将BEKF信道参数追踪算法和提出的基于簇漂移的信道衰落预测(Cluster Drifting Based Prediction,CDBP)算法整合到信道衰落预测的框架下。通过对信道特征参数时变特性的追踪和拟合实现了快时变MIMO信道的衰落预测。相比于传统信道衰落预测方法,CDBP算法计算得到的系统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ER)显著降低。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支撑短距离数据通信和计算机连接中的高速光互连技术倍受关注。相比于传统的电缆连接技术,光互连技术具有能耗低、可快速切换、可波分复用及并行、可重构性、跳数少等优点,因此光互连技术具有绝对的优势并将取代所有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电子互连。而目前,短距离光互连技术的主流解决方案则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儿童近视眼与正常眼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探讨脉络膜厚度与儿童近视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该院眼科就诊的160例近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高度近视组26例、中度近视组76例和轻度近视组58例.采用频域OCT技术EDI模式测量黄斑区不同位置的脉络膜厚度值,比较不同部位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影响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儿童各近视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脉络膜厚度,其中高度近视组(183.7±25.1)μm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