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新编剧目研究

来源 :中国戏曲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pc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慧生,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中国戏曲史上优秀的旦行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和戏曲教育家,京剧“荀派”艺术创始人。本文以荀慧生本人在其近60余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所创演的新编剧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艺术活动史实和舞台表演理论,以此窥探荀派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貌。这些风格别致的新编剧目以《红娘》《钗头凤》《红楼二尤》《元宵谜》《埋香幻》《卓文君》等为代表,成功塑造了杨云友、红娘、尤三姐、林慧娘、李亚仙、唐慧仙、尤三姐、张盈盈等诸多富有新式审美的舞台艺术形象,是后世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第一章是荀慧生新编剧目的概况,首先对荀慧生和新编剧目的概念进行简介和界定,同时,通过结合荀慧生的演剧史实,归纳出荀慧生新编剧目创演的四个历史阶段,上海演出时期时期新编剧目的发端时期,与陈墨香合作的时期是其新剧创演的黄金时期,抗战期间与其他文人合作时期剧目创演数量和质量有所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是其新剧的整理和完善时期。这些新戏均以女性角色为主,涉及了丫鬟、贞女、妓女、侠女等女性形象,散发出浓重的荀派人物审美风格。第二章是对荀慧生创演新编剧目的艺术活动进行探讨,在具体的创演动因上,笔者得出了民国时期京剧的变革与转型,观众审美风尚的更新与变化,名伶演出内部的竞争与共振以及荀慧生尚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四个方面的主要创演动因;在创演团队上,荀慧生新剧目的创演主要得益于其背后的“白社”文人、编剧以及配演;在创演过程上,荀慧生占据新戏排演的主导地位,并积极寻求“通天教主”王瑶卿的艺术指导,在舞台实践中对新戏进行不断地打磨。第三章着重对荀慧生新编剧目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结合京剧旦行的发展史实,得出荀慧生新编剧目对旦角形象进行了全新审视与建构的观点;对剧目情节、文辞以及思想等文学层面进行分析,得出与京剧传统剧目相比,其剧目文学意蕴有着明显的增强与提高的结论;对其剧目中所彰显的表演美学思想进行分析,窥视出荀慧生新编剧目有着重视情感体验、追求天然之美以及摆脱程式桎梏的美学追求。
其他文献
华侨戏的地域性极强,它较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华侨”这一特殊群体在海内外的生活状况,在东南沿海的地方戏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华侨戏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论文通过对华侨戏作品的收集、研究、分析,旨在对于华侨戏的发展史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并为华侨戏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学位
“新编昆曲折子戏”是当代昆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为主要创作团队,打造的几个主题系列折子戏创作更是这个领域的突出代表。它们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翻新和整理,更有着富有时代思考意义的题旨、精致新颖的剧情设计、突破性的导表演手法和演出模式,体现了当代昆曲艺术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本文主要研究的“罗周昆曲折子戏系列创作”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标志。本文将以罗周的新编昆曲折子戏《二胥记·哭秦》《
学位
戏曲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戏曲绘画伴随着戏曲的繁荣其艺术表现亦趋于丰富多样。由于清朝皇室对于戏曲的热爱,戏曲得以在清代宫廷繁衍兴盛,对民间戏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促使了清宫戏画的大量绘制。清宫戏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当下对于清宫戏画的研究更多围绕着戏曲的剧目、史料价值,而对其艺术形式、美学的探讨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不够,清宫戏画尚存诸多疑惑,如产生时间、绘制作用、作者等尚不清晰。
学位
<正>教育写作是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由感性到理性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的教育教学认知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最终沉淀为教师自己的个性语言,甚至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教育信条。教育写作与教育教学实践是相互依托、相互服务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非常坚固的“双腿”。
期刊
<正>学会捕捉现象、发现问题,练就洞察力。教师要学会唤醒自己的研究意识,捕捉教育生活中特别的场景和瞬间,从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由此不断增强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捕捉力和洞察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提升学术力。一线教师教育写作最困难之处是理论阐述和经验提升。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融通,就要学会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努力保持学习的状态,尽可能涉猎教育学、
期刊
北京曲剧是在1952年形成的一个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新兴剧种,它彰显着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北京文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北京曲剧创排了大量优秀的剧目,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而且北京曲剧在音乐、道白、演唱、表演等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北京曲剧是“京味儿”文化的代表。所谓“京味儿”就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描写北京地区的人物,表现北京地区的生活,凸显北京特有的文化
学位
<正>从2016年起,我开始以写作的方式为自己迷茫的教育生活找寻出路与归途。想“出”,是因为长久浸润于闭塞的教育世界里,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被隔离、被困住的虚无和无所适从,因而渴望着与外在的通联与对话;渴望着“归”,则是迫切想找回那份遗失已久的教育热情和激情,毕竟倦怠而麻木的状态于己于人都不会是一种美好的成就。于是,沿着一条几年来修筑的“写”之路,我以全情投入的姿态、渐趋理性的思考体悟着教育的真实,
期刊
参加《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和《教育视界》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教育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期间,生发思考,更新观念:真实有效的教育写作是出版人与“教育人”齐心推动教育发展的一条通道;“教育人”要更好地践行教育写作,有积累素材并持续学习、思考和写作的意识。
期刊
<正>“不写作,枉为人!”一次课题组会议上,特约专家正手持话筒激情澎湃地做着讲座。这六个字在会场掷地有声,直击所有人的心门。大家彼此面面相觑。难道不写作,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吗?我也不禁笑着反问自己:“我非人哉?”心里暗暗盘算一番,得出肯定的答案后庆幸地拍了拍胸口。
期刊
本文对当代北京评剧展开文学研究。将当代北京评剧文学划分为1949—1966年、1978—1999年、2000—2022年三个时间段,分别梳理出发展脉络,列举出主要的作家作品。第二章至第四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北京评剧经典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炼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评剧文学素有善于反映社会现实,贴近民众生活;文本结构灵活、情节丰富多样;语言以唱见长、通俗诙谐;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等艺术特点。北京地区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