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困难、最弱小的群体,孤残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是儿童福利的基本内容。孤残儿童社会政策对保障孤残儿童的权利,满足孤残儿童的需要和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梳理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孤残儿童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建构制度化的孤残儿童救助体系,是我国社会政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政策不仅能够使我们总结当时孤残儿童社会政策得失,也为现今的孤残儿童福利体系构建和孤残儿童福利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文章以儿童权利理论和价值基础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梳理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政策的发展脉络,构建了这一时期我国孤残儿童的基本生存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相关政策的内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时期孤残儿童社会政策进行价值分析,探讨其在公平与效率、自由与控制、个人与集体上的价值取向,为今天的孤残儿童福利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和利益追求影响下,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福利政策经历了孕育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因社会背景、政策方针的差异,呈现不同特征。正是在逐步递进的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包括基本生存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三个层面的政策内容体系。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政策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公平正义、强调社会控制、重视集体主义。
其他文献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前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不仅取决于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的完善,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主体法律素质的提高,在于公民能够具备尊重法
本文通过对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把握,系统研究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
随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不断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每年都会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成为继住房、医疗和教育这新三座大山之外的又一沉重负担,特别是始于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
学术界有关“人情”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最先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探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地发展和进步,外来文
学位
学位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
当代社会,“文化”日渐成为一个凸显的焦点领域。文化全球化通常被理解为文化的全球性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文化是人们生存生活的诉求与表达。文化全球化不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