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源性休克为重症医学科常见的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O2 difference,Pcv-aCO2)代表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中心静脉血和动脉血中的分压差,可以较好的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还可反映心输出量的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Pcv-aCO2的变化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50例。记录入院时Pcv-aCO2、APACHE-Ⅱ评分及患者基础疾病、年龄、性别;入院后6小时的Pcv-aCO2。根据入院后6小时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是否下降分为2组:A组(下降组,28例)和B组(升高组22例),比较每2组患者的28天病死率,分析6h Pcv-aCO2变化与患者28d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的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8d死亡率(10.71%)低于B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0hPcv-aCO2值(11.931±2.358)低于死亡组(14.582±2.431),且有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6小时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的变化可做为判断心源性休克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