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自2014-2017年对我国9个省份,1个直辖市及1个自治区的低额溞进行采集,共涉及我国南北不同水域的41个采集点,共采样本663个,用于本文研究的样本295个。本文应用传统形态鉴定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方法,鉴定出我国不同水域中的7种常见低额溞。利用基因标记技术,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部分序列和核糖体小亚基18SrDNA序列对所采集的部分低额溞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步证明了低额溞属部分物种的系统进化结果与形态分类学基本一致。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和核糖体小亚基18S rDNA序列对老年低额溞的系统进化研究中,本文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和构建不同系统进化树,认为在不计地理隔离的影响,低额溞水域环境的pH和温度(T)对系统进化产生的影响较大;在对西藏高海拔地区(4568.7m;4830m)生活的老年低额溞的水环境(pH;T)研究中发现,若老年低额溞生存的水环境中pH与温度(T)较高,在系统进化树中可独自形成一枝,与其他水环境中的老年低额溞亲缘关系较远,证明了水环境中较高pH与较高温度(T),可能会对系统进化产生一定影响,但高海拔是否也对系统进化产生了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西伯利亚低额溞的系统进化研究中发现,各采集地水域环境的温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温度值曲线变化波动在15℃左右;pH变化幅度相对较大,pH数值变化范围在7-8。部分长期处于较高pH水域环境中的西伯利亚低额溞进化关系较为密切。而温度作为不稳定性因素,易受其它条件影响会随时发生变化,在不计温度与地理隔离的影响下,本文认为水域环境pH可能对低额溞在系统进化中起着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