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近3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西宁市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着极其敏感的响应。本论文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以西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自然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速率变化、转移及退耕情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驱动力模型,定性定量相结合对西宁市土地利用驱动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西宁市土地利用结构以草地、耕地、灌木林、其它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从1977-2007年的30年间,西宁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耕地减少了24394.5ha、林地增加了27988.02ha、草地减少了8075.97ha、建设用地增加了5460.48ha。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的转化模式为:耕地主要转向其它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为12032.91ha和4511.16ha;林地主要转向耕地和城镇用地,分别为706.50ha和366.93ha;草地和水域主要转向耕地,分别为1531.08ha和154.53ha;未利用地主要转向耕地、其它林地和草地,分别为315.54ha、335.07ha和1144.80ha。  (2)景观指数分析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各种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度、优势度和分离度发生了较为复杂的不均匀变化,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程度排序为: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耕地>水域。  (3)2000-2007年,退耕还林还草的绝对面积为42943.32ha,生态退耕9.56%,平均每年退耕1.37%,全区的退耕影响系数为0.44。分区研究显示,退耕影响系数在市区、大通、湟源和湟中分别为0.15、0.39、0.35和0.64,表现出差异性。由2007年土地利用图得知:虽然退耕情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25°的坡旱地仍然有很大面积分布,占研究区坡旱地总面积的12.88%。  (4)西宁市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驱动因子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差异。影响西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气候变化、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富裕程度、市场与物价、政策法规等。耕地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变动、农业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的影响,林地和草地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水域的变化主要由降水和农业技术进步所致,各驱动力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随着英语教学的难度逐渐加大,很多学生出现对于英语学习兴趣降低、教学内容跟不上的状况,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些学生通常被称作“学困生”。学困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的群体,也是教师需要着重给予辅导与帮助的一群学生,完成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对于学生能够起到很大帮助,对于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益也有很大贡献。  一、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开始,兴趣是激
读风,读和它结伴而来的淙淙小溪。依依杨柳旁,柳絮随风飘。风中夹杂着花儿的馨香,含着鱼儿跳跃时溅起的水珠儿。我在风中嗅着春的气息,吟诵着“人间四月芳菲尽”的诗句。   读雨,品味“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韵。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亲吻着土地,使空气中散发出土壤那清新的气息。万物复苏,任由雨滴抚慰他们疲惫的身体,奏响一首安祥的摇篮曲。   读小溪,感受它缓缓流入大海的沉稳,体会它面对惊涛骇
随着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定量研究上,而是越
海水入侵是指由于陆地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海水回灌,侵染地下淡水层的自然现象,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导致的一种海洋地质灾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
尤开民是新时期广西培养的第一批油画家,多学科的涉猎及独特的性格,使他的创作面貌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就他本身而言,每个时间段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面貌都不一样。该文将他的油
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和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城市环境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