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吉林地区地处东北边疆,既有毗邻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又曾被日寇侵占14年(1931—1945),党组织长期孤悬敌后,这种特殊的传播环境使得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的传播具有与关内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意义,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不过,目前,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的学者虽多,但少有以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于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情况更是鲜有著述。本文由此作为切入点,对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丰富的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基本文献史料为依据,采用多学科交叉、宏观与微观结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专题研究。本文首先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及区域背景进行分析,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背景,论证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必然性。其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总结,以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的发布及1940年东北抗联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的牺牲为时间节点,从纵向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基本进程进行分阶段探析。再次,从横向对抗战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区域考察,主要是将其分为“主阵地”——抗日游击区(以磐石抗日游击区为例)、“第二阵地”——日伪统治下的吉林城市(以日伪在吉林地区的统治中心——吉林市为例),从传播环境、传播主体和传播活动等维度,进行深入考察,从而勾勒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基本脉络。最后,以前述四章为依托,对抗战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基本评价,总结其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