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地处西南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也是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重庆市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农产品的缺口日益突出,农业生态安全遭受严重威胁,严重阻碍了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学者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时,主要从研究区域整体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评价,但结合空间结构分析进行综合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食物生态足迹模型,根据重庆市相关统计资料和部门资料,对重庆市2003-2012年的食物生态足迹和食物承载力进行定量计算,得到重庆市食物承载率,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对重庆市整体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运用马尔可夫链方法从区县的层面来分析重庆市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分析不同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地区,为重庆市地区农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共八章,第一章对本论文的整体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介绍了重庆市概况,其余章节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运用食物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3-2012年的食物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在研究期间,重庆市食物生态足迹整体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2.43×106hm2降至2012年的2.38×106hm2,但不同的产品的足迹变化不尽相同。在研究期间内,重庆市居民饮食结构中,大宗肉类所占比重接近50%,大宗肉类足迹对重庆市总食物生态足迹有着重要导向作用;粮食所占比重仅次于大宗肉类,但却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说明居民对粮食的消耗量在逐年递减;蔬菜、鲜蛋和乳制品在居民饮食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年际间的变化也比较小,对整体食物生态足迹的变化影响不大;而油料产品和水产品足迹在研究期间内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其增长幅度抵消掉了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的正面影响。2003-2012年间,重庆市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低能量、低脂肪及低蛋白的消费结构逐步转向了高能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消费结构。第五章运用食物承载率,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对重庆市整体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期间,重庆市食物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赤字状态,农产品的生产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但不同的农产品差异比较大。蔬菜和大宗肉类处于盈余状态,其中蔬菜平均承载率高达1.68,属高度盈余状态,且发展态势强劲,潜力巨大,应该作为重庆市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大宗肉类平均承载率1.29,属一般盈余状态,也是重庆的优势产业。粮食、油料、禽蛋、水产品和乳制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赤字,平均承载率分别为0.75、0.53、0.57、0.97和0.18,生产能力亟待提高。重庆市在保证蔬菜和大宗肉类生产优势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油料、水产和禽蛋的生产能力,保证产品供给,同时进一步降低工业用粮,保证粮食安全。第六章运用马尔可夫链方法从区县的层面来分析重庆市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分析不同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地区,为重庆市地区农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马尔可夫链法对2003-2012年间重庆市农产品的承载率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看,重庆市各农产品承载率水平在研究期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不同产品的趋同方向有所区别,但都没有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蔬菜产业是重庆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在研究期间内其承载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增势最为强劲,可以进行重点建设。主城地区蔬菜承载率水平虽然出现了降级,但仍旧保留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是重庆市生猪供给最为稳定的地区,重庆市油料供给能力最强的地区依旧是渝东南地区,水产品整体状况最好的地区是城市发展新区。第七章是本论文的研究结论,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重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冷链物流,积极提高冷链技术;城镇化和移民目标须与农业生产能力相匹配;根据功能区区划不同制定差异性的农产品供给目标。第八章对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