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一种必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一直在扩大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新闻发布会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常在涉外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要通过口译来完成。新闻发布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闻发布会口译(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PCI),这为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口译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实践活动,它的出现早于笔译。在许多印欧语语言中,口译的概念是由在词源学上几乎完全独立于笔译的词所定义的。(弗兰茨·波契哈克,2010:9)。关于口译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在这里,作者引用了和本篇论文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副教授弗兰茨·波契哈克:口译是一种翻译形式,源语的输入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听或重来,而目标语的输出是在时间压力下进行的,几乎没有机会修改或反思,它是在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中产出与源语有着相同意义效果的目标与的活动。释意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IT)是法国最重要的口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创立的。该理论的中心是意义(sense)。释意学派认为口译过程是解释意义的过程,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口译的本质是翻译语篇中的非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学意义。在牛津高阶英汉词典中,新闻发布会被这样定义:为了宣布决定,成就等而为记者准备的采访。在该论文中,新闻发布会被确切的定义为:由政府部门或者组织公开举行的,传达国家政策,重要事件,回答记者问题,来解释党和国家观点,态度,立场并介绍国家的运行机制,提供新闻和信息的采访。每年春天,中国都会举行“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People’sCongress)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Conference).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大多由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像普通的新闻发布会一样,发言人会解读新的政策,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两会新闻发布会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补充,通过新闻发布会,能够让国内外更好地了解中国,对中国的现状有一个清晰明朗的看法和认识。很多外国记者会参加并报道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就成为重要且唯一的与不懂汉语的国外记者交流的渠道。在国际性的新闻发布会上,翻译形式通常有两种: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前者是“译者一听到讲话,就要开始进行口译,听取对话和翻译同时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口译和发言人的讲话几乎同时结束。口译者的翻译和源语的发言者的讲话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也是同声传译名字的由来。”(琼斯,1998).在同声传译中,不需要记很多的笔记,只要跟着发言人讲话的速度进行翻译。一旦发言人讲话结束,口译者的翻译也进行到尾声。而交替传译指:“口译者要听取发言人全部的言论,或至少能听取完整表达意思的段落。然后在笔记的帮助下,重组语言进行翻译,口译者的口译和发言人的对话是交替进行的,这就是交替传译名称的由来”(琼斯,1998),在这种形式的口译中,发言段落的长度不固定,有时两三分钟,甚至更长。口译者必须在听取对话过程中记笔记。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属于交替传译。总结前面关于新闻发布会口译的内容,作者对新闻发布会口译这样定义:“一种用于政府新闻发布会的交替传译,口译以汉译英为主要任务。”作者详细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发现虽然有很多关于口译理论,口译训练和口译质量评估方面的论文,但是关于新闻发布会口译的论文数量并不多,释意理论加以研究的就更少了。本文作者以释意理论为理论依据,来探讨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特征,口译机制,译者如何影响发布会的进程以及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最常使用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