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Marmarou大鼠中度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1)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否可以向TBI损伤灶中迁移、存活,并促进TBI大鼠的神经功能功能恢复;(2)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BI大鼠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①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雌性SD大鼠120只,体重28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创伤模型组(TBI组)、创伤+PBS移植组(PBS组)和创伤+BMSCs移植组(BMSCs组),每组30只。PBS和BMSCs组在造模成功后24h分别经鼠尾静脉移植等体积PBS和BMSCs(3×106/ml),其余组不做任何处理。每组均划分为移植后1d、3d、5d、7d、14d共5个时间检测点。另取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依据上述分组,每组10只,于移植后7d,8d和9d行Morris水迷宫测试。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和培养:采用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法获取5W龄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培养增殖,经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③大鼠中度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制备:采用Marmarou方法,用重450g、直径18mm的铜棒在1.2m高度自由下落击中大鼠头部,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④检测方法及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BMSC形态;每组大鼠均于相应检测点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随后处死大鼠取脑,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脑内性别决定基因SRY证实BMSCs迁移到脑;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结构及病理形态;Western-blot法检测自噬指标LC3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检测Beclin-1的免疫反应性及组织细胞定位情况;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BMSCs培养结果: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细胞培养法结果理想,经换液传代培养约12—14d左右,细胞传至第3代,细胞融合成单层,形态单一,呈漩涡状排列,具有明显方向性。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随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一般状况逐渐好转,NSS分值逐渐减小,Sham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未见异常,评分均为0分,远低于其它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移植后1d,损伤组间NSS评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3d开始,BMSCs组评分低于TBI组和PB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d以后,差异更显著(P<0.01);TBI组和PBS组各时间点N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各创伤组大鼠在移植后7-9天搜索安全岛潜伏期较Sham组均明显延长(p<0.05)。BMSCs移植组在移植后7-9天搜索安全岛潜伏期较TBI组和PBS组明显缩短(p<0.05)。此外,运动轨迹图象分析显示BMSCs组大鼠在搜索策略上也较TBI组和PBS组更为理想。4激光共聚焦检测Y染色体标记物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Y染色体阳性表达显示为绿色,于移植后1d,BMSCs组大鼠脑组织内可见到散在分布的绿色标记的细胞,在移植后14天时仍然可见,但数量较移植后1d减少;而于其它三组均未见到阳性结果。5光镜下观察形态学结果:Sham组大鼠的脑细胞结构基本完整及数量众多,形态规则呈现圆形或椭圆形,核仁及核膜清晰可见,核仁呈均匀蓝色,核膜完整,胞质呈红色。各损伤组大鼠,在其致伤区额顶部位下的脑皮质可见不同程度的损伤,并出现明显的充血/出血灶,毛细血管扩张,脑组织水肿,神经元出现变性和坏死,神经细胞肿胀,胞核空泡化及部分核体皱缩,胞浆淡染或呈气球样变,细胞周间隙增宽。BMSCs组大鼠较TBI和PBS两组相比减轻,TBI组和PBS组未见有明显区别。6免疫印迹检测结果:Sham组中LC3和Beclin-1均有微量表达,无变化趋势,且均弱于各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各损伤组可见到LC3Ⅱ/LC3Ⅰ数值和Beclin-1表达增强,且均于移植后5d表达最高,然后逐渐减弱;移植后3d开始,BMSCs组蛋白表达弱于TBI和PBS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BI组和PBS组蛋白表达未见明显不同。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Sham组大鼠中Beclin-1于各个检测时间点均可见到微弱阳性细胞表达,且各时间点间无变化趋势,其表达均弱于各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各损伤组可见到明显的阳性细胞表达,且均于移植后5d表达最高,然后逐渐减弱;移植后3d开始,BMSCs组阳性细胞表达弱于TBI和PBS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BI组和PBS组未见明显不同。结论:由尾静脉移植的BMSCs可穿透血脑屏障到达脑内损伤灶、存活至少14天,能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机制之一是降低TBI大鼠神经细胞的自噬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