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市配电网改造工程的快速推进,输配电线路中电缆所占比率逐步增大,导致轻载或空载时容性无功过剩,干式并联电抗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绕组匝间故障监测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配电网改造工程的快速推进,输配电线路中电缆所占比率逐步增大,导致轻载或空载时容性无功过剩,干式并联电抗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绕组匝间故障监测问题变得亟待解决。本文在充分比较和分析了现有电抗器匝间绝缘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漏磁场分布的匝间短路在线监测方法与基于信息融合轨迹图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并基于集合两种方法的联合检测方法研制了一套干式电抗器匝间短路在线监测装置。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于电磁场理论详细分析了干式铁心电抗器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大小和对称性,并通过场路耦合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验证了正常运行工况和各种匝间短路故障工况下的铁心电抗器漏磁场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正常工况和不同匝数、不同轴向位置、不同径向位置的匝间短路故障时的漏磁场空间分布规律,提出采用磁场不对称度DIFF与磁场变化量ΔB两个变量作为匝间短路故障的判据指标。仿真分析了不同匝间短路故障情况下探测线圈感应电压的变化规律,验证了本文所提故障诊断判据指标的正确性。(2)应用信息融合理论构建干式铁心并联电抗器负序电压电流(V-I)轨迹图形,推导并建立了轨迹图形的几何特征量与电参量间的函数关系。搭建了匝间短路故障仿真模型,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程序采集计算其负序电压电流轨迹图的几何特征参数。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样本,归纳总结了轨迹图形中表征故障特征的几何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算法实现了故障相选择、故障程度评估的故障信息的分析处理。(3)对比分析了基于漏磁场分布和基于信息融合轨迹图两种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两种方法在不同故障范围内的测量精度与局限性,提出采用多维信息联合检测的方法,集合两种算法的优点,提高了故障诊断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在分析匝间短路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需求与技术指标的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探测线圈(磁场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模拟匝间短路的多抽头铁心电抗器等硬件设备,并结合研华PCI数据采集卡和工控机搭建了可模拟干式铁心电抗器不同相不同位置的匝间短路故障的在线监测实验平台。关于上位机系统,本课题基于NI-Labview软件开发环境设计开发了干式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在线监测的上位机系统。该在线监测系统具备信号实时采集、数据保存、历史记录查询、故障报警、离线分析等基本功能。基于该实验平台对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故障诊断测试,测试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效果,验证了本文所提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是北京市科学发展计划课题“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分支项目(项目编号D15110700200000)。随着我国进入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脑血管
状态监测是保障复杂工程系统安全服役和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有效地利用状态监测数据可以揭示系统服役阶段的健康状态,并预测其状态演化规律,从而为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重
城市交通要道中的绿化植物主要用于分隔车流、防尘减噪、美化与改善城市环境,但其生长受到道路设施硬化程度大、植物生长空间有限、道路污染等环境因素的限制。本文以南宁市交通要道大学东路分车带上栽植的七种园林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七种灌木在当地典型季节下叶片结构、叶片功能性状、叶片生理、叶片滞尘方面25个指标的差异,选取相关指标分析七种灌木对其栽植环境的响应,为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累数据,也为道路植物
配电网传统集中调控模式存在调控中心计算和通信压力大、系统可靠性不高、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满足高比例分布式电源接入时配电网稳定运行的要求,也无法适应主动配电网用户侧主动响应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侧主动参与的新需求。由于多智能体系统结构上无需集中,各智能体间协作实现全局控制目标,其相关理论得到了各个专业学术界的关注垂青,其研究理论也日渐丰富在电力系统中也逐步推广。开展分布式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本论文以取自川煤集团芙蓉公司某煤矿C1煤层的原煤煤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煤进行微观孔隙裂隙测试和瓦斯渗透实验、不同轴向加载速率下的原煤力学与渗透特性实验、不同加卸
当前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智能电网作为它的主要方向,当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要求智能电网通过对电力线路实时监测,实时分析系统参数,通过这种方式帮助电力运行维护人员分析和
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陆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有限,近些年来全球各国将风电开发的重点转移到海上。宽浅式筒型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海上风电基础型
影响巷道复合顶板变形失稳的因素众多,而且因素之间也存在交互影响。论文通过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
钢管与混凝土组合材料的发展有着一段悠久的历程。在20世纪初,苏联在西伯利亚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钢管混凝拱桥,该桥为主跨140m上承式拱桥;在20世纪末,我国在四川建造了首座钢管混凝土拱桥,该桥为跨径110m的下承式系杆拱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不断的探索,钢管混凝土拱桥在公路和铁路上有着广泛的运用。地震灾害给我国带来了沉痛的教训。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8.0级大地震,是我国
高温吸波一般依靠电损耗来实现,单层吸波结构很难满足先进吸波材料“薄、轻、宽、强”的要求,一般需要进行多层结构设计。不同层对纤维的电阻率提出了不同要求,反射层需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