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的财务理论认为设计合理的可转债条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如代理问题、最优资本结构问题等,从而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但是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可转债融资是否产生了如理论上所述的结果?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首先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理论基础方面分析了可转债融资对公司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融资制度背景。在通过规范研究进行充分分析之后,本文采用Wilcoxon符号秩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可转债发行后,公司在第一年的市场绩效得到明显得改善。在财务绩效方面,研究发现,可转债发行公司在发行可转债的前一年有比较好的绩效表现,在发行的当年,虽然绩效指标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当年的绩效指标跟前一年的相比却没有得到改善,其大部分指标的增幅小于对比公司,在发行后的第二年虽然某些指标出现了回升,但是其绩效指标的增长率仍然从整体上逊于对比公司。由此可见,可转债发行后,公司的财务绩效并没有得到改善,而是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其增长情况弱于对比公司,可转债融资并没有改善公司的财务绩效。本文接着对以上的结果做了解释,先从可转债的融资成本入手,结合云化转债的案例对融资成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对可转债融资前后风险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考察,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可转债的发行并没有使公司的风险降低。本文还从我国的融资制度层面来解释这种结果。最后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可转债的发行条款,发现我国可转债具有明显的偏股性,可转债发行公司发行可转债几乎都希望转股成功,在转换期限,大多不断地修改条件,促成转股成功,实际上,可转债的发行并没有对经理层人员构成还本付息的压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使可转债的优势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