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的变化不仅指制度环境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指市场经济本身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市场经济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制度环境则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出现的许多新特点无可避免地对以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为代表的会计环境产生了冲击。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我国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的有效性。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在实施初期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应当说是明显的。但是当前的大环境促进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诞生。以资产处置等为代表的真实盈余管理便是当前盈余管理的新特点。本文将资产处置与利用非流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这两方面统合起来进行了考虑,以验证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还是否有效。研究的结论取决于我国当前各方面的因素。我国不同于西方,外国诞生的东西在我国不一定会出现。提前的预防永远都是必须的,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达到进一步抑制盈余管理的目的。本文在研究中还发现我国的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本身便为盈余管理留下了不小的空间。因而对我国当前的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对大环境的整改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本文的研究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现将各部分的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并概述了研究的目标、内容,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阐述了西方和我国对利用资产减值政策和资产处置行为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状况,并对二者做出了简要评价。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阐述了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包括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手段及基础理论。其次本部分阐述了与资产减值相关的理论,包括资产减值的理论解释、我国的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现状。最后本部分论述了盈余管理与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之间的关系,这包括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抑制和纵容两个方面。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该部分详述了研究假设的提出、变量的选取、研究模型的设计情况及样本的选择情况。其次,本部分还详述了针对四个假设的实证检验,以及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等。本文认为由于资产处置行为的出现,利用非流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成为可能。本文首先验证了资产处置行为作为一种盈余管理手段是否存在。在此基础上对其余三个假设进行了验证,首先利用独立样本检验和威尔克森秩和检验来检验这三个假设是否成立,最后用回归分析验证研究样本是否存在利用非流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资产处置等因素对非流动资产减值的影响。第五部分阐述了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