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波束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研究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lz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圆极化天线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基于圆极化波的诸多特点,故在电子侦察和干扰、雷达的极化分集、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和射频识别系统(RFID)中普遍采用圆极化天线。对于圆极化天线,3dB轴比波束宽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在实际的通信中,为了能从各个方向接收到无线信号的来波,实现接近或超过180°的3dB轴比波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获得较宽的圆极化波束,以往的圆极化天线往往用到较复杂的非平面结构或者附加馈电网络(如:功分器和定向耦合器)的旋转对称结构,它们多具有边射或垂直于天线主平面的端射波束。如何设计既具有很宽的3dB轴比波束,又具有端射特性、并且端射波束指向平行于天线所在平面方向的低剖面圆极化天线,一直是挑战性的难题。本文致力于实现上述要求为目标,尝试一种新型的宽波束平面圆极化天线的制作方法——对称开口环组合天线,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本文以设计具有端射特性的宽波束平面圆极化天线为目标,首先分析了如何产生一个定向宽波束,然后探索一个基本圆极化天线的设计思路,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得到初步的天线结构即平面磁偶极子和V形开口环进行组合设计,建立该组合结构的等效源模型,推导出远区电场分布情况,分析工作原理并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推导基本设计准则。2.进一步地推导出轴比闭合表达式,该表达式包含了两个自由度,并用Ansoft HFSS仿真软件验证其正确性。然后制作了两个天线样品,其工作频率分别为2.4GHz和5.8GHz。3.制作的天线样品使用Agilent’s 8720ET矢量网络分析仪和Satimo Starlab近场天线测试系统测量天线的实际辐射性能,仿真和实际测量结果吻合较好,充分地证明了该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工作频率为2.4GHz天线样品测量结果在2.27-2.75 GHz频带内反射系数小于-10 dB,在2.42GHz-2.48GHz频带内,3dB轴比波束张角都大于220°,平均增益为1.5dBic,且具有端射特性,满足RFID系统和其他通信系统等使用要求。
其他文献
在如今的网络中过大的能量消耗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大的能耗不仅增加了网络的运营成本,更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近些年来,各种网络节能技术成为了业界
感应耦合能量传输技术是电能传输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它融合了电磁耦合原理、能量变换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实现了能量的非接触传递,为电子设备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充电方式,感应耦合能量传输技术在交通、医疗、工业等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介绍了感应耦合能量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感应耦合能量传输关键技术,基于全桥相移拓扑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据此对电路进行了
盲信号分离是指在源信号及其混合传输信道未知情况下,仅仅利用观测到的混合信号来估计源信号。由于盲信号分离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生物医学工程、语音增强、数字通信系统
随着嵌入式技术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两者相结合的汽车电子产业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汽车的依赖越来越大,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替代的日常出行交通工具。人们的乘车时间
随着互联网和高宽带业务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接入网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光纤带宽的优势,PON(无源光网络技术)成为了最有前景的接入技术,特别是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被业界人士公
随着用户的快速增长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能耗随之呈现快速增长。传统网络架构由于缺少集中控制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络能耗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未
随着固态发光器件的发展,无线光通信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众多的研究者们在为让无线光通信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而奋斗。   本文首先给出了无线光通信的文献
随着人们对高速、高效、多样化的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短波通信也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短波信道传输媒介的时变性使得短波通信的可靠性、有效性及功能
由于毫米波的频率高、可用带宽大,能给系统提供每秒千兆比特的传输速率,因此被视为5G通信的一项关键技术。为了保证足够的链路余量,毫米波系统在收发端需要都采用大规模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