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进行深入的、实证性的研究有利于填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空白、有利于创新新常态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研究首次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同时对其内涵、构建原则和配套保障机制等进行了阐释;综合运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田野调查等偏重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规范主义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理论、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一种经验判断的前提下,对传统上存在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实证分析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认知层面的现状表现为“不太满意”,其原因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性的成长”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态度层面的现状表现为“质疑当前的教育模式”,其原因与新媒体带来的“文化多元主义”、“教育多元主义”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行为层面的现状表现为“不合作”,其原因与师生关系中心理契约的缺席有关。  本着一种规范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的视角,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提出的动因主要有:现实动因方面在于新媒体时代的人趋向生存于“生活世界”;价值动因方面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关于人的“文化存在”成为一种教育价值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界的“隐性教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等四个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理念上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内容上的突出民族性和实用性、教育载体上的共同体属性、教育方式上的生活世界属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配套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资源整合机制、学习组织机制、有效参与机制、舆情监测分析机制、效果评估机制等,这些机制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之实现具有框架性、支柱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实践需要遵循整体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应从目标、理念、方式、平台、组织、评估予以综合考量,即构建生活化的教育目标体系;服务型教育理念;交互主体性教育方式;虚拟和现实共同体之教育平台;教导型组织结构模式;实施“跨部门大评估”的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实验质量评价信息采集表系统评价近年来以猪为研究对象的有关冠心病实验研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实验研究的设计水准及规范。方法:根据动物实验研究报告指南
新《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内容,旨在保障无辜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但是,我国相关条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其中,有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中当事人适格的规定较为
不可量物侵害是指无法量化的一类物质侵害,发生于相邻关系人之间,应以相邻关系法律规则调整其中的利益冲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建筑物密集化的背景下,不可量物侵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经贸来往日益密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区域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深化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前国际货币信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