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酸盐基质的发光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强发光性能,已经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光致发光材料。Eu2+离子在晶体中受到晶场的作用,在外界光的激发下发生的是5d→4f的特征宽发射跃迁。因此,基质对发光光谱的影响很大,不同基质中发射光谱位置变化很大,发光波段可以从紫外到红外区。在碱土硅酸盐M2MgSi2O7中,可以通过调节碱土金属阳离子的置换浓度来达到调节发光峰的位置,以此得到发射所需要波段的荧光粉。本论文选择Ca2MgSi2O7作为基质材料,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u2+掺杂的Sr2MgSi2O7荧光粉,并且通过用Sr2+、Ba2+取代Ca<sup>2+来研究阳离子的置换对荧光粉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了改善纤维的发光强度用溶胶/凝胶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Ca2MgSi2O7:Eu2+纤维,并讨论了纤维的发光性能。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u2+掺杂的Sr2MgSi2O7系列荧光粉。通过XRD分析可知,一定范围的Eu2+掺杂并没有对结构造成影响,晶格常数稍有不同。其激发光谱有一个很宽的吸收225-425nm,这与近紫外半导体芯片的发射光谱很匹配。当掺杂浓度为5%时发光最强,发蓝光,其色度坐标为(0.1328,0.1739)。所合成的荧光粉的发射光谱由两个发光峰组成,分别为496nm和466nm,这是由于Eu2+的4f65d1能级跃迁到4f7能级引起的。浓度猝灭机制是电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并且计算出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Rc=13.78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Sr2+置换的系列荧光粉Ca1.94-2xSr2xFu0.06MgSi2O7(x=0,0.17,0.37,0.57,0.77,0.97)。物相分析结果显示,随着Sr2+置换量的增加,所有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移动。晶格常数变大,晶面间距变大,晶胞体积变大。发光峰的位置随着Sr2+置换浓度的增加发生了蓝移,其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在完全取代Ca2+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通过适当的掺杂可以得到470-536nm之间任意波段的发光粉。发光光谱都是宽发光峰,这是由于Eu2+离子的4f65d1→4f7(8S7/2)跃迁引起的。色度坐标图的研究发现,随着Sr2+置换浓度的增加发光颜色从黄绿色(0.303,0.550)变化到绿色(0.194,0.433)又变化到蓝色(0.132,0.174);可以通过改变掺杂浓度实现色度的可调。制备了Ba2+置换的系列荧光粉Ca1.94-2xBa2xEu0.06MgSi2O7(x=0,0.07,0.17,0.27,0.37,0.47,0.67,0.77,0.87)。研究了Ba2+取代Ca2+离子对荧光粉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荧光粉的结构从原来P21m的[Ca2MgSi2O7]作变化为P的[BaCa2MgSi2O8]。发光颜色会从黄绿色(0.303,0.550)为蓝色(0.139,0.118)。其发光强度随着Ba2+置换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通过溶胶/凝胶和静电纺丝技术及炭还原气氛中煅烧工艺制备Ca2MgSi2O7:Eu2+纤维。FESEM显示煅烧后纤维直径在0.6-0.9μm之间,纤维晶粒由于“热切槽”沿纤维取向方向排列,纤维直径和晶粒直径相当。纤维的发光强度几乎是高温固相法制备的粉末样品的2倍。纤维的煅烧温度(1150℃)较低,利于缺陷的减少和能源节省。研究的发光纤维在250-500nm有很强的激发光谱,与近紫外LED芯片的发射光谱(360-400nm)和蓝光发射光谱(450nm)很匹配。本论文创新点是:首次通过溶胶/凝胶和静电纺丝技术及炭还原气氛中煅烧工艺制备Ca2MgSi2O7:Eu2+纤维。结果表明,纤维可以被近紫外光有效的激发,与UV-LED芯片和蓝光芯片的发射波段很匹配,是潜在的新型白光LED用荧光粉。对于Eu2+掺杂的Sr2+和Ba2+对阳离子Ca2+取代的研究表明,可以制备色度可调节的绿色和蓝色荧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