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模态语篇分析一直以来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此间学术硕果颇丰。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van Leeuwen的听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多模态分析工具Multimodal Analysis Video(MAV)和Cool Edit Pro对音乐剧《剧院魅影》(《魅影》)的视听觉模态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魅影》中视听觉模态的意义建构过程。本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模态语篇分析一直以来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此间学术硕果颇丰。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van Leeuwen的听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多模态分析工具Multimodal Analysis Video(MAV)和Cool Edit Pro对音乐剧《剧院魅影》(《魅影》)的视听觉模态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魅影》中视听觉模态的意义建构过程。本研究意在回答以下问题:(1)《魅影》的视觉和听觉模态如何表达意义?(2)音乐剧《魅影》的视听模态关系是什么?(3)音乐剧《魅影》的视听模态是如何相互作用服务于音乐剧《剧院魅影》的核心主题的?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在视觉模态方面,本研究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发现音乐剧《魅影》场景是对真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物体的视觉模拟,其中含有丰富的视觉资源。真实场景使抽象概念具现化,有助于观众感知音乐剧《魅影》的主题,爱与浪漫,尊重与勇敢。从再现意义角度来看,动作过程和象征过程占主要比例,前者用于讲述克里斯汀、拉乌尔和魅影三人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服务于音乐剧的叙事主题——浪漫至上,爱情不渝。而后者用于塑造魅影神秘莫测,偏执怪诞的视觉形象,使观众对其印象深刻。从互动意义角度来看,音乐剧《魅影》是兼有传递信息和交际互动功能的语篇。提供类和需求类场景在剧中的分布较为均衡,表明音乐剧《魅影》不仅试图让观众理解其主题意义,还在观众与场景之间建立开放关系,引发观众产生与人物互动的兴趣。长镜头展示了克里斯汀、拉乌尔和魅影之间一波三折的情爱纠葛,增加了音乐剧《魅影》戏剧性。近镜头拉近观众与角色的关系,使克里斯汀、拉乌尔和魅影的喜怒哀乐扣人心弦。正面和侧面角度的运用有助于表现人物情感,引起观众对角色的情感共鸣。平视角度的大量运用表明,音乐剧《魅影》更倾向于与观众建立平等尊重的社会关系,与其核心观点“尊重乃爱情之基”不谋而合。高情态的运用使得情感高度真实具有感染力,而低情态的运用则细化了克里斯汀、拉乌尔和魅影的情感变化,加深观众对音乐剧《魅影》主题“浪漫和爱情,尊重与勇气”的理解。在构图意义方面,音乐剧《魅影》的视图框架是由多个相同或不同场景组成的连续体,便于观众理解克里斯汀、拉乌尔和魅影对爱情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大多体现浪漫爱情,相互尊重,勇气可贵主题意义的信息多居于右边和中央位置。从突显角度来看,克里斯汀、拉乌尔和魅影等角色多是被凸显的对象,引导观众注意他们的情感互动。在听觉模态方面,本研究发现音像与背景音的联系密不可分。当声音被前景化时,独唱,合唱,旁白等信息声音起叙事作用,旋律起营造气氛的作用。当声音信息与旋律融合时,则强化了《剧院魅影》的主题意义。此外,响度反映音乐剧《魅影》中角色关系的尊卑和亲疏。从声音互动角度来看,声音的秩序性有利于引导观众解构再塑《剧院魅影》的核心概念“何谓真爱”。声音的同时性通过声音堆叠现象引发角色们对话语权的争夺,诠释主题意义“真爱永恒”的唯一性,同时增强了音乐剧的戏剧性。声音高情态的运用表明真实可感的声音有助于观众体验爱情的可感知性。低情态的使用加剧了戏剧性冲突,使音乐剧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从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关系来看,音乐剧《剧院魅影》主要涉及突显、主次、协调和联合这四种关系形式。本研究发现以上多种关系形式的灵活运用,让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以有效且和谐的方式相互作用,展现人物的社会活动,推动剧情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多模态视域下音乐剧语篇中多种符号资源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首次尝试性分析了音乐剧语篇中声音互动形式的意义建构过程,为今后的音乐剧研究和基于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为深入了解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支持乡村振兴实际情况,总结提炼经验成效,深入分析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PPP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按照"根在基层"青年调研活动相关安排,财政部PPP中心联合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财政部金融司、经济日报、中国财经报等单位赴安徽、江西和天津就运用PPP模式支持乡村振兴进行专题调研。
文中对水泥稳定碎石技术的主要原理与技术优势进行了简要概括,结合某地主干道标准工程实例,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应用的工序、控制要点等展开了分析,供类似工程参考。
目的:观察加减归脾汤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难治性失眠的效果。方法: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均口服右佐匹克隆片,观察组加用加减归脾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实际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睡眠潜伏期较对照组短(P<0.05),夜间觉醒次数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PSQI评分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
随着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乡村振兴进入数字技术赋能的崭新阶段。在此之际,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为了便于了解我国数字乡村政策的现状与问题,文章使用NVivo12软件从“政策工具”维度,对政府出台的262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本身有效地推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但对于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集中于供给型政策工具。未来应以“合理搭配”为准则、以“共建共享”
随着互联网嵌入社会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手机媒体广告传播的法律制度、治理理念、技术手段及参与主体逐渐难以适应实际的治理需求。本文以互动传播理论为辨析视角,以“技术驱动信息流的传播形式和销售购买为广告目的”的互动传受关系为主线,深刻探究手机媒体虚假广告滋生的内在机理,尝试构建手机媒体广告传播系统治理、源流兼顾、多元融通的全方位治理方略,促使手机媒体广告营销传播模式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英语教学无外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把这些内容融入其中,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文章以译林版英语七下Unit 5"Amazing things"教学为例,从明确目标,规划教学流程;课堂预热,聆听单元主题;布置任务,组织交流互动;创设情境,提出阅读问题;结合生活,激发写作欲望;反思评价,总结学习收获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实践方法。
随着外在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学科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也能够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将以学科素养为环境,围绕高中语文教学,探析在学科核心素养中,通过兴趣激发、精神培养、思辨手段、创新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语文创新能力,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创新。
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高中语文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渗透,有助于学校管理理念的更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渗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考指导思想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对策与方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是近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宽阔,农村人口多,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从现代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就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也是高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的问题。长寿区位于重庆市东北方,有城镇、农村、山区、库区,这样的结构导致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