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游牧民族聚落空间变迁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信仰。在全球一体化、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也呈现着不同的现代化发展特点,面临着多样复杂化的民族文化传承困境。游牧文化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依托的独特文化,是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游牧民族的主体文化。游牧民族聚落空间在空间组织结构、空间特征、聚落风貌样式等方面集中体现了游牧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程,相对完整的保留着游牧文化的基因。本文研究的阿拉善左旗,是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人文多元、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拉善左旗农牧区开始推行家庭承包制,牧民开始定居,游牧民族聚落出现明显的变迁。1999年,阿拉善左旗贺兰山东麓展开第一批生态移民。2003年,阿拉善左旗开始全面禁牧,牧民开始大规模、快速的城镇化。截止2012年,禁牧、集中安置化等涉及全旗40%的牧区人口,牧民开始快速而大规模的城镇化。2017年,阿拉善左旗城镇化率达到74.4%。这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建设,聚落环境的建设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游牧民族聚落空间城镇化发展对缓解生态问题、促进阿拉善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在社会变革、文化交融、游牧民族聚落的进一步变迁进程中,游牧民族文化流失等问题。本文以导论、现状、存在问题及问题分析、对策与思路的逻辑展开研究,首先解析研究对象的研究背景;对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总结;对游牧民族聚落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结合聚落空间对游牧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回顾不同时期游牧民族聚落空间的历史演进过程,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传统游牧民族聚落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再以阿拉善左旗现有两种游牧民族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描述性研究、田野调查、分析总结两种聚落存在问题及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当前聚落空间对游牧文化带来的影响,从文化传承视角引申出游牧民族聚落适宜性规划策略。基于特殊生态系统、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的游牧民族聚落具有完整的维护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模式、共生逻辑。探究现今游牧民族聚落空间适宜性发展,需要尊重游牧民族聚落历史演进规律,尊重主体文化,挖掘游牧文化、生态、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拓展游牧文化的生态内涵。根据游牧民族聚落现状及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适度、适量开发,建立文化生态特区。对聚落过度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游牧民族聚落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构游牧民族聚落,牧户单元、聚落产权等。
其他文献
目前,河蟹网围生态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平均养成规格可在175克/只以上,产量可达75~100千克/亩。但随着全国河蟹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大规格品质较好的河蟹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网围养殖河
分析桥头跳车的成因,并结合现场经验,提出处理措施。
电气安装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电气安装工程目前尚存在不少质量问题,本文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的
民间借贷是经济金融领域中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资金融通渠道,而监管缺失和法律缺位是民间借贷始终游离在灰色地带的重要原因,通过民间借贷的法律属性分析,明确民间借贷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