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秉承着技术理性的原则,自上而下的厂房规划手法建立起城市中一座座的厂区——高耸的围墙、无视场地周围环境而自成一体的厂区、便于交通的平坦场地、绝对功能性的分区、封闭的厂房……形成城市的环境特性往往是单调的。这种追求统一、标准、经济、高效的建造手法达到生产的目的在工业建筑的建造中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篇论文并非想去探讨工业建筑采用这种形式的建造手法是否得体,而是想去探讨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当今生活场景的创意园、社区建筑、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时如何去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城市更新任务已经渐渐从增量发展转换到存量优化的阶段,研讨废弃的工业遗产如何通过再利用回归场地、回归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必要。作为对建筑地域性的认识之一,批判的地域主义认为当我们面对现代主义的无场所性时,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抵抗的建筑。尊重客观环境、回归场地自下而上的建造,“有限制”的营造形成整体环境的协调,并将一个地区的历史脉络、生活图示、自然环境等融入营造的过程并获得场所的氛围。基于此,地域性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厂房保护与再利用,更提倡在再利用的过程中去重新认识工业建筑与自身场地、气候地域、周围环境、城市肌理等建筑与大地之间不能割舍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章节是通过去识别国内外为回应独特的所在地而形成关联性设计策略的工业遗产厂房再利用案例,并将地域性视角下的再利用细分为“场地、气候、场景”三个方面去进一步分析在再利用的过程中工业遗产如何去回应自身独特的所在地,而形成基于“此地”的建造活动。在以“批判性地域主义”为主导的理论指导,结合地域性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案例分析,总结设计策略。将该设计策略融入到龙归镇粮食加工所的改造之中,理论指导实践,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重回地方的建造。在该项目结束后对设计策略总结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