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264/AVC复杂度自适应编码算法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angqime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具有良好的压缩性能和网络适用性,其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其良好的压缩效率是以高计算复杂度为代价的,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对高性能的视频业务的需求,必须平衡好视频图像质量与计算复杂度之间的关系,以适应低带宽的传输环境。解决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低复杂度的视频编码算法,根据平台资源的不同而自适应的调整复杂度,进而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编码质量的最优。目前,由于市场需求,面向H.264展开快速编码算法和自适应调整复杂度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两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如何缩小预测模式的选择范围以及从空间域考虑宏块间相关性和纹理方向等方面考虑如何快速选择帧内帧间的最佳预测模式,通过减少搜索模式,缩小搜索范围,进而在保证一定的视频编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编码速度。在分析H.264典型的帧内帧间预测编码算法过程中,总结了现有算法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根据需求分别提出了优先选择的模式选择预测编码算法。其次,本文重点对根据平台所需而自适应调整编码复杂度的算法方面进行了研究,面向在以电量有限的电池为驱动的手持移动终端,分析了复杂度与能耗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码率、能量供给和编码失真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约束关系,针对复杂度控制的特点,建立了复杂度-率-失真代价函数模型,使得编码器的能量消耗和率失真性能达到平衡。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上提出的帧内帧间预测算法,对复杂度和码率进行联合控制,根据当前的能量情况的反馈,对复杂度的进行合理分配,提出了复杂度自适应编码算法。该算法可以根据终端的计算能力或能耗的变化自适应的调整计算复杂度,提前终止预测模式的选择。本文最后考虑到智能手机电量和计算能力等特点,利用智能手机模拟器,在VS2005平台上对复杂度自适应编码算法进行了仿真,实现了算法的验证。
其他文献
数字电视发展至今,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全球范围内数字电视将毋庸置疑的取代模拟电视。在国内,数字电视更是在未来数年内将要完成全面覆盖。数字电视将成为信息产业最庞
近几年来,动漫产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卡通人物形象更是被创造性地应用在视频通话、角色游戏等方面,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辅助动画合成技术在降低工作量、提高表现效果方面发挥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以及高速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应用(尤其是实时视频传输)变得越来越广泛。由于在Internet上传输数据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网络拥塞、错误、
随着电网智能化的发展以及电气设备的普及,脉冲噪声对电力通信系统的影响变得日益严重。电力通信中脉冲噪声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对脉冲噪声的抑制尚未形成有效处理机制。本文以IEEE 802.22无线区域网(WRAN)与IEEE 1901.2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电力通信标准为背景,对脉冲噪声处理方法展开研究。IEEE 802.22与IEEE 1901.2物理层均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调制方式,因此本文
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需要以较高的频谱效率为用户提供高速率、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一定条件下,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额外带宽的同时,显著提高频谱效率,因而成为最具潜力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多媒体通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对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如何显著提高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频谱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容量的需求,成
多视点视频是当前多媒体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是一种具有立体感和交互功能的视频序列,用户在观看时可以任意改变视点或者视角,以实现对同一场景进行多方位体验。本论文面向多视点视
采用多部X波段气象雷达组成分布式全固态网络气象雷达系统,其中的单部雷达探测区域较小,多部雷达探测区域互相重合,实现对空域的精细化测量,并可以获得云雨目标的三维结构,从而进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以及Beyond3G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无线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其中,图像和视频通信将成为主要的业务方式。比如对于救火现场、煤井等场
基于数据融合的目标检测问题是利用传感器网络捕获感兴趣现象的信息,然后再把本地传感器信息传递至融合中心利用数据融合理论做出最终判决以确定感兴趣现象出现与否的问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