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阳光/UV-LED双效光伏—光化学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目前的能源危机和水污染问题,开发利用清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进行水处理将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太阳光光谱宽阔,而常见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只能利用太阳光光谱中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光化学水处理也只能利用紫外光。基于太阳能电池发电与水处理所需光谱不同这一事实,提出光伏光催化技术,并且用光伏电池驱动高效、节能的UV-LED产生更多的紫外光进行水处理,这样不仅充分地利用了太阳光谱,有效地对污水进行了降解处理,且太阳能电池的电量被充分利用。基于以上设想,搭建了太阳能/UV-LED双效光伏-光化学水处理系统:SOL&PID系统。同时为了对比研究,搭建了光伏光催化水处理系统:SOLWAT系统,以TiO2颗粒为光催化剂,对酸性红26(AR 26)和对氯苯酚(4-CP)进行降解,分析了两套系统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电池发电性能以及太阳能电池与UV-LED直接相连的可行性;同时,通过用过硫酸钾(K2S2O8)和双氧水(H2O2)代替TiO2颗粒对平板反应器进行了优化改进,改变UV-LED的排布造型、波长以及工作电压对UV-LED光催化反应器进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SOL&PID系统中的太阳能电池与UV-LED阵列的匹配性较好,太阳能电池最大输出功率的90%以上被用于UV-LED发光对污染物进行降解;2、SOL&PID和SOLWAT系统对AR 26和4-CP的降解过程都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但是由于SOL&PID系统中增加了UV-LED,其对两种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优于SOLWAT系统,在15 mg/L、20 mg/L、25 mg/L三种浓度下AR 26和4-CP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增加了37%、23%、21%和79%、41%、31%;3、随着污染物的降解,AR 26实验过程中电池的输出性能逐渐增大,无色的4-CP实验过程中,电池的输出性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4、用均相的光化学Solar/K2S2O8和Solar/H2O2技术代替非均相TiO2技术对污染物降解,不仅太阳能电池的电特性被提高了,且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也增强了,同时Solar/K2S2O8对AR 26的降解效果强于Solar/H2O2;5、两种UV-LED排布造型对AR 26降解并没有影响,但是385 nm的UV-LED对AR 26的降解优于380 nm,且随着UV-LED工作电压的升高对AR 26的降解会被加强。
其他文献
利用碱提法从丰富的植物生物质资源中获取蛋白质,是提高生物炼制经济可行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蛋白提取率不高,蛋白质的开发利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采用一种集合动力学和
近日,国内部分高校在划分高考录取分数线时出现了男女“同考不同分”的情况,引发了社会关于高考公平与性别歧视的大讨论。本文从保护公民教育平等权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一
新形势下理工类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使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证方法对天津市3所理工类大学外语学科课程设置
针对集中式交通视频数据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公安交通管理的需求,提出了分布式智能交通视频系统设计框架和接口规范,实现了道路监控的信息共享及各级集成指挥平台的联网运行,
土地沙漠化是近几百年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造成的,为监测沙漠化变化进而防治沙漠化,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为重点研究区域,提出一种基于CART决策树分类、面向对象的沙漠化土地提取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进而提出四种提高分类精度的途径,优化了沙地提取特征信息,实现了沙漠化土地分类及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具有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等特性,在众多沙漠化定义和沙漠化划分等级中,结合研究区情况,参照2004年
本文针对刚果(金)某氧化铜钴矿进行搅拌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粒度P80-0.150mm,室温,初始矿浆浓度25%,酸矿比132kg/t矿,浸出时间4h的条件下进行搅拌浸出,铜、钴浸出率
想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重了社会的资源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
随着公路建设的大力发展,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刻不容缓,特别是公路路线设计阶段的生产效率亟待提升。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提出,为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换、共享、集成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以及人民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低碳环保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建筑施工技术也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将低碳意识融入到建筑施工技术中是建筑
当前,数据中心在架构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数据中心网络提出新的要求,传统数据中心网络已不能适应数据中心的发展,成为制约数据中心整体发展的瓶颈。未来的数据中心网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