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市场贸易格局日益复杂等带来的压力,我国纺织业产品出口出现明显波动,出口总量和对东盟的出口贸易额都出现了下滑。纺织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现有国际贸易文献大多从贸易流量角度出发考察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较少考虑到贸易关系的动态变化,而事实上贸易关系通常是不稳定的。为了从微观层面上研究我国纺织业产品出口的特征,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成立的背景下,依据我国1995-2014年CEPII-BACI数据库HS6分位下的纺织业产品出口数据,利用生存分析法估计了我国纺织业产品出口东盟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持续时间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进而采取DID法研究了 CAFTA的成立对中国纺织业产品出口东盟的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程度。在对中国纺织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进行估计后发现,我国纺织业产品出口东盟的贸易持续时间比出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长,分别为4.6年和3.7年;而且不同产品的种类、出口目的地的收入水平以及所属洲际的不同,出口持续时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我国纺织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员国效应为正,但是自贸区的成立效应为负。进一步运用DID法研究CAFTA的成立对中国出口东盟纺织业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CAFTA的成立使得我国纺织业产品出口东盟的贸易持续时间减少了 0.317年;分类估计后发现只有服装产品及其附件的贸易持续时间得到延长,其余产品贸易持续时间均缩短。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并没有提高我国纺织业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可能是由于自贸区的成立时间还较短,没有完全发挥效应;另外由于自贸区成立使得出口成本下降,造成企业的盲目出口,导致出口失败的概率上升,影响了出口持续时间。因此,企业在出口前要充分了解目的国或地区的市场结构,利用好自贸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要利用产品的多元化和市场的多元化来规避风险。对于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可以进行转移,充分利用东盟国家的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到达合作与共赢。相关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良性竞争,提供预警机制以防止盲目出口,同时要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