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的缺陷、组分及其光电特性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80677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二维材料的研究受到科研工作者广泛的关注。二维材料中的量子效应和较强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得这类材料具有与体材料截然不同的电子和光学特性,如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超导性、激子效应等,使其在电子、化工、电池、能源、环境等工业领域拥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然而通过实验手段生长制备二维材料无法避免缺陷的产生,在不同组分和缺陷的共同作用下,材料的特性会发生一些新颖的变化。本文主要围绕几种二维材料及其缺陷结构和组分改变,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电子结构与光学特性,对实验合成加以预测并模拟,展示了这些二维材料的应用前景,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二维H2-Ga(In)Bi体系的光电特性,包括声子谱、能带结构和吸光度等性质。氢化作用使得体系获得结构稳定性和带隙的双重提升,其电子结构在SOC效应的影响下发生能带反转现象,且价带发生自旋分裂效果。体系沿AC和ZZ方向的光学性质的基本相同,光吸收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和紫外波段,在可见光波段的445 nm处的吸收效果最强。(2)研究了二维H2-Ga(In)Bi体系的点缺陷对光电特性的影响,VGa(In)空位缺陷和Ga(In)Bi反位缺陷使体系呈现金属性,Ga(In)(?)Bi反位缺陷会使体系的带隙增加。形成能结果表明VGa(In)、BiGa(In)、Ga(In)(?)Bi和SW缺陷更易在体系内出现。SW-OP1缺陷增强了系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吸收效应,VGa(In)空位缺陷、Ga(In)Bi反位缺陷和SW缺陷增强了体系在红外波段的光吸收效应。(3)通过设计单层4-8环缺陷结构,研究了二维Ⅵ族TMDs材料1 S-MX2的光电特性。该系统的导带和价带在г点接触,呈现半金属特性,且在SOC作用下打开带隙。当施加张应变时,导带的能量分裂效果会逐渐消失,当施加压应变时,除1S-WTe2体系外带隙均会逐渐降低。过大的应变会导致半金属特性消失,使电子结构发生拓扑相变。体系的光吸收主要集中在紫外波段,且会随着硫族元素的周期增加产生明显的红移。(4)通过引入Janus结构,研究了组分对Ⅵ族TMDs材料的光电特性的影响。在1S-MXY系统中,除1S-WSTe和1S-WSeTe以外,其余结构均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形成能的变化趋势表明,用重原子取代轻原子存在势垒,反之则不是。Janus结构打破了面外的对称性,使得体系的价带产生了自旋分裂的现象。通过施加应变可以对自旋分裂效果加以调控。张应变下的价带的自旋分裂效果减弱;压应变下的Γ点带隙增加,价带的自旋分裂系数呈指数增长。体系的光吸收系数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略有衰减,Janus结构使得光吸收系数下降且除了红外波段外无明显吸收峰。(5)研究了 1H相单层Janus NbSSe的结构和电子、磁学性质。体系呈现为金属性且具有磁性,在4×4超胞内具有稳定的反铁磁态,且在张应变下会发生反铁磁到铁磁的磁态转换过程。通过随机位移和重新结构优化发现了 Janus NbSSe体系在3×3超胞内的3种CDW体相。CDW体相的存在抑制了磁性的产生,电子结构和态密度结果表明CDW体相使得系统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新的态密度峰,电子可能以CDW的形式整体跃迁。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形成能和电子结构结果对实验生长H2-Ga(In)Bi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引入点缺陷提升了体系的带隙,确保材料在室温时具有产生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条件。(2)较大的体带隙、半金属特性和自旋分裂三种性质使得1S相Ⅵ族TMDs在制备自旋电子学器件、拓扑绝缘体等方向有较大的潜力。(3)CDW体相的存在和其抑制磁性的特点使得Janus NbSSe有望成为新型超导材料,在磁控压力传感器和超导体等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
其他文献
背景:聚左旋乳酸皮下填充剂是美国FDA批准可作为修复皮下软组织胶原流失的医美产品,由于其形态为不规则颗粒,容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目的:观察辐照条件对聚左旋乳酸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以及聚左旋乳酸微球皮下填充剂植入兔皮下的异物反应程度和刺激胶原再生情况.方法: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微球,参考Sculptra?的配方配制成可注射皮下填充剂,分别经25,50 kGy辐照灭菌,分析辐照灭菌对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250,500 mg/L,以微
背景: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患者功能的康复与不同重建方式、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形态及直径、不同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相关临床研究认为移植物的直径在7-10 mm范围内,直径越大膝关节恢复功能越好、并发症越少.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直径大小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0例,均采用自体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根据自体肌腱编织后直径的大小分为7 mm组(n=26)、8 mm组(n=43)及9 mm组(
背景:骨组织具有自我更新重建并修复组织缺损的功能,然而当发生大面积严重的骨缺损时往往需要骨移植物或骨替代物来重建缺损,这就加大了植入物周围骨感染的风险.目的:制备出载有不同银浓度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确定既促进细胞增殖又具有抗菌特性的银浓度.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载有不同银浓度(0,0.001,0.01,0.1 mol/L)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仪及透射电镜表征4组支架的微观形貌与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与4组支架共培
模数转化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在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模拟带宽、高采样率、高量化精度的模数转换器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传统电子模数转换器由于难以解决采样率和量化精度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难以实现较高的性能。光采样技术可以提供飞秒量级的时间抖动,实现超过100 GSa/s的速率,为了实现高性能的ADC,如何得到高精度的光量化方案就显得尤为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有效的血管形成因子之一,不但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加快组织微血管再生,还可提高肌肉组织的血管形成,增加肌肉的血流灌注量.目的: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于聚乳酸/胶原支架中,修复兔尿道缺损,提升组织工程支架诱导尿道再生的能力.方法:制备电纺聚乳酸/胶原尿道支架与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电纺聚乳酸/胶原支架,分别命名为对照支架与实验支架,检测实验支架的体外缓释性能.将第3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两种支架表面7 d,分别进行CCK-8实验、细胞黏附实验与细胞活死染
背景:壳聚糖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免疫原性,但其活性较差;矿化胶原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机械性能不足,将两者结合可能会表现出更好的机械性能及成骨活性.目的:构建不同配比的壳聚糖/矿化胶原多孔支架,表征其表面特征与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单纯的壳聚糖支架与壳聚糖矿化胶原质量比分别为2∶1、1∶1的壳聚糖/矿化胶原多孔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3组支架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及物相结构.将小鼠成骨前体细胞直接接种于3组支架表面,扫描电镜
背景:如何实现将细胞外蛋白质有效运输至细胞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纳米载蛋白质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的有效递送得到一定的实现.然而,载蛋白质纳米体系进入内体/溶酶体后,很大程度上仍无法避免被降解的现状,从而阻碍了蛋白质发挥作用.目的:综述近年来促内体/溶酶体逃逸的载蛋白纳米系统的研究进展,概述促进载蛋白纳米系统在细胞内体/溶酶体逃逸的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章检索,检索时限为2000-2021年.英文检索词为“Endo
背景:目前的手术方法不能提供半月板再生和替换的长期解决方案,但组织工程技术可以提供替代的治疗策略.目的:就半月板损伤修复的临床策略及组织工程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Google学术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英文引文检索词为“meniscus injury;tissue engineering;meta-analysis;allografts;meniscus repair;scaffold;polymers;hy
背景:基于透明质酸的可修饰特性,如何利用各种修饰方式得到满足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要求性能的支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目的:综述经各种改性方式修饰后的透明质酸软骨修复支架的特点及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优势和应用策略.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透明质酸软骨修复支架的文献,检索时间段为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中文检索词:“透明质酸、软骨、支架、组织工程”,英文检索词:“Hyaluronic acid,Cartilage,scaffold,Tissue engin
超密集网络(Ultra-Dense Networks,UDN)技术通过密集部署新型的下一代无线接入点(Next-Generation NodeBs,gNBs),满足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超高传输速率、超高容量、超低时延的需求,实现网络性能的大幅提升。UDN中用户与gNBs的距离被极大地缩小,为虚拟小区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在UDN中部署虚拟小区技术,用户的网络服务模式可从“以基站为中心”转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