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下简称《海外版》)作为国家外宣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从改革开放创刊至今,始终见证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始终忠诚地为海外读者服务。40年来,《海外版》经历了多次改版,不同时期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海外版》“中国制造”的报道为例,选取了1985年7月-2017年7月以“中国制造”为关键词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共筛选出633篇有效报道。通过对样本内容进行通读,将其分为四个发展时期,主要围绕四个时期进行话语分析,寻求新闻报道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了梵·迪克的话语理论和费尔克拉夫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向度的话语理论。在文本分析中,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中国制造”的报道概况进行梳理:报道数量总体保持均衡,报道主题以技术创新为主,报道版面集中在头版,报道体裁主要以消息为主,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日益生动化;在话语实践分析中,主要研究报道主题的多样化和议程设置的多样化,话语在社会语境中被建构并根据社会属性、国家立场、传播者意图、受众需要的变化而进行报道内容调整;在社会实践分析中,寻求社会发展和报道变化之间的关系。社会变迁与话语变化具有相互建构的关系,具体体现在: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和媒介融合为《海外版》的话语呈现提供了物质保障、精神力量、技术支持。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海外版》新闻报道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也展示了海外受众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形象的认知和关注。不仅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媒体之间的合作,也有助于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和世界和平发展。通过研究还可以发现,“中国制造”四个发展时期的报道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随着社会发展逐渐产生了相对一致的变化:“海味”日益浓厚实现精准定位,注重“文化浸润”增强情感交流,叙事方式更加多样创新话语模式。如今,海外华文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对海外华文媒体的对外传播发展进行一些浅见和思考:首先通过打造多元精品,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其次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实现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更直接的内容体验;再次加强与世界主流媒体的合作打造共享化交流平台,实现平台互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中国立场和态度,提高传播影响力,积极承担媒体社会责任,成为《海外版》对外传播发展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