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蓝纳米材料对水中铯离子的吸附及其生物毒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s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大量的放射性废水排放到水环境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作为放射性废水的主要成分,铯离子的污染日益严重。纳米普鲁士蓝(PB NPs)对铯离子有特异的吸附能力,近年来作为吸附剂应用在含铯废水的净化,但是实际应用中却发现纳米普鲁士蓝容易聚集、分离困难,易给环境带来次生污染。另外,纳米普鲁士蓝的生物毒性缺少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这给纳米普鲁士蓝的推广应用和水环境安全带来隐患。本文以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作为纳米普鲁士蓝的载体,构建了普鲁士蓝纳米粒子与聚乳酸微球的复合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可分离式的磁性普鲁士蓝纳米球吸附剂用于水中铯的去除,考察温度、pH、时间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去除铯离子的影响,利用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热力学方程研究吸附机理。并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粒径和不同化学组成的纳米普鲁士蓝的生物毒性,评价它们的生物安全性,为含铯等放射性废水处理和环境安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基本保障。在聚乳酸微球表面固定纳米普鲁士蓝,构建了普鲁士蓝微球(PB-MCs)进行吸附水中铯离子。PB-MCs为规则球形,平均粒径是2.31±0.04μm,铁元素含量为5.11±0.54%。在293 K时,PB-MCs可将浓度为40mg/L的铯离子溶液降至12mg/L,铯离子的去除率达到70.26%,吸附量为4.01mg/g。PB-MCs的最佳pH范围为5~9,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对铯离子最大吸附容量为4.85 mg/g,等温吸附过程符合朗格缪尔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拟合模型;吸附过程受到颗粒内扩散步骤控制。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属于吸热反应。进一步增强吸附效能和分离特性,以聚乳酸纳米球做为载体,设计了靶向分离的磁性普鲁士蓝纳米球(MPBNs),内部包埋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表面负载纳米普鲁士蓝。MPBNs为球形,粒径是268.2±1.4 nm,铁元素含量为40.01%,饱和磁化强度为41.71 emu/g,可以通过磁分离回收。在293K时,MPBNs可使浓度为40mg/L的铯离子溶液降至4.8mg/L,铯离子的去除率达到82.46%,吸附量为16.49 mg/g。MPBNs对铯离子吸附的最优pH为5~9,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最大的吸附容量为17.03mg/g,与PB-MCs相比,吸附效能得到显著增强。此外,MPBNs通过外加磁场快速分离,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吸附等温线适合弗兰德里希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拟合模型;吸附过程受到颗粒内扩散步骤控制。为使纳米普鲁士蓝能够安全地用于含铯废水处理中,开展了不同普鲁士蓝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研究,依次合成了不同粒径(15 nm、25 nm、45 nm、85 nm)和不同化学组分(Fe3O4@PB NPs和Au@PB NPs)的纳米普鲁士蓝进行毒性比较。细胞实验表明,不同形式的纳米普鲁士蓝对细胞生长影响具有一定的尺寸、时间和浓度依赖效应。细胞电镜实验捕捉到纳米普鲁士蓝以胞饮方式进入细胞,可以单个和簇状分布在细胞中,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其中Fe3O4@PB NPs能进入到细胞核中,被细胞摄入最多。动物实验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35mg/kg的一个月内,不同形式的纳米普鲁士蓝没有对小鼠的组织产生损伤,未产生毒性作用,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含铯等污水处理中。本论文研制了普鲁士蓝微球和磁性普鲁士蓝纳米球吸附剂,兼具分离和吸附铯离子的特性,在放射性污水处理中有广阔前景。通过对纳米普鲁士蓝的生物毒性比较研究发现,在小于35mg/kg的注射剂量内,不同形式的纳米普鲁士蓝在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没有改变生物学特征。因此,普鲁士蓝纳米材料吸附剂为环境领域提供了一类更加安全高效的材料,为实际含铯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负载型纳米金属颗粒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成为过去数十年中纳米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通过控制其尺寸和分布可以实现在各种领域的光电应用。其中,基于金属颗粒纳米尺度的
稻为多型性植物,无论是野生稻或栽培稻中都分化形成很多不同的类型.栽培稻按特性分类项目主要有:熟期性、抗病避虫性、有效分蘖多少、穗重等 11项.各项目中凡有数量关系的,均
红外辐射控制和微波反射控制在衣物保暖、建筑节能和电磁防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红外辐射控制材料,例如金属银等,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但它们大多价格昂贵、密
利什曼病,属于Ⅰ型疾病(目前是一种新兴的不可控疾病),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因此该疾病在全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且,现有的药物是有限的且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此外,
本文探讨了活性炭担载一些金属活性组分制成的催化剂对氯化氰毒剂的吸除机理,并介绍了实验方法,讨论了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各种因素。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城市中不少儿童尽管每天与父母同住,但是多种原因,父母亲无法陪伴、教育子女,我们将这些儿童称为隐性留守儿童。近些年,隐性留守儿童急剧增加,急需引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