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最适条件及寄生机理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42829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是许多钻蛀性害虫(主要是天牛类)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蜂,其寄主范围很广,多达3目22科50余种昆虫。本试验除对利用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最适繁育条件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外,还通过对寄主营养成分的分析、管氏肿腿蜂触角感器的形态功能及管氏肿腿蜂寄主利它素的诱导效应三方面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机理做了初步的研究。 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在被测温度范围(20~30℃)内,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比关系,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卵至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60℃,有效积温为320.07日·度。温度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的数量和性比都有较显著影响。结合发育历期的结果,认为适于人工大量繁蜂的温度范围为24~28℃,26℃为最适温度。 2.蜂虫比例对肿腿蜂的产卵量和子代蜂的数量有较明显的影响,2:1是这两项指标呈现最佳的蜂虫比例;但是蜂虫比例对肿腿蜂的发育历期、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以及子代蜂性比均无明显影响。综合各项指标,认为利用黄粉甲作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采用2:1的蜂虫比例最佳,为了高效繁蜂也可采用4:2的比例。 3.利用1:10的氯仿、酒精混和液处理中间寄主2~6h对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以及子代蜂的数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利用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效率,其中利用1:10的氯仿、酒精混和液处理中间寄主2h时为各项指标呈现最佳的处理方法,其各项指标(除性比外)均显著优于利用未经处理的中间寄主繁育肿腿蜂时的各指标。 4.通过对两种寄主水分、糖、脂、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发现黄粉甲和肿腿蜂的自然寄主——双条杉天牛的主要营养成分相差不大,因此黄粉甲是一种较理想的中间寄主。 5.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管氏肿腿蜂触角上存在13种感觉器,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坛形感器雌雄均有,仅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板形感器、柱形感器Ⅰ型、Ⅱ型、长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只在雌蜂触角上存在。 6.通过对天牛血淋巴、体表分泌物及其虫粪提取物的测定,结果表明利它素在管氏肿腿蜂搜寻寄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主要存在于天牛虫粪中,其主要成分可能是挥发性的脂肪烃、脂肪酸或其衍生物。
其他文献
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研发植物源杀虫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及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