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行为机制一直是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旨在探究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揭示个体如何做出道德决策和推断,并进而寻找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而捐助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备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道德基本理论的完善和心理学研究技术的改善,心理学家开始探寻道德行为背后的心理影响因素,包括道德判断、道德情绪、道德推脱、道德认同、道德自我调节等方面,而道德自我调节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心理距离也是影响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对于心理距离较近的人总是表现出更多的慈善行为和捐助行为。以往大多数研究分别从道德自我调节和心理距离的角度考查个体捐助行为,但是并未考虑两者的交互作用。本文通过道德自我认同问卷、道德自我调节启动和捐助情境故事等测量方法,从三个不同的心理距离视角,探查了道德自我调节对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研究一采用2(理想道德自我形象:高vs低)×3(道德自我调节启动:正性vs负性vs中性)×2(心理距离:熟悉vs陌生)混合设计,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影响大学生捐助行为的熟悉他人和陌生他人对比效应;而研究二将熟悉他人细分为亲密他人和疏远他人,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影响大学生捐助行为的亲密熟悉他人效应;研究三进一步将陌生他人细分为相似他人和不相似他人,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影响大学生捐助行为的相似陌生他人效应。研究结论如下:(1)高理想道德自我形象的被试在正性启动条件下捐助意愿受到正反馈机制影响,而在负性启动条件下捐助意愿受到负反馈机制影响,产生了道德净化效应;(2)大学生捐助行为存在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卷入效应,大学生对熟悉他人、亲密熟悉他人和相似陌生他人的捐助行为更强;(3)大学生的捐助行为动机主要是基于结果而不是基于规则的动机;相对于陌生他人和疏远他人,大学生对熟悉他人和亲密他人捐助时的动机更倾向于基于结果的动机,该结果在对相似他人捐助中并未得到验证。上述结论不仅丰富了道德行为领域的研究内容,为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