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柑柑橘生产大国,但是目前品种结构较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致使部分柑橘品种已出现明显滞销。品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柑橘应注重果品品质和商品性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调查与试验,旨在为我国发展高品质柑橘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新选品种的综合调查。以近年引进的柑橘品种中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为基础,针对不同的选育目标,在象山、临海、黄岩和莲都等地对以下几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调查。结果初步表明,特早熟温州蜜柑大分、日南1号各项优良性状稳定,表现良好,尤其是大分在9月下旬就表现出明显的减酸特征,风味好,基本确定大分作为今后发展的主推品种之一;中晚熟宽皮柑橘品种南香表现树势中等、易丰产、果实品质优、耐寒性稍弱、抗旱性中等特性;东江本地早系本地早蜜橘的实生变异,结果性能好,风味浓郁,种子数少(0.6粒/果),成熟期略有提早,是本地早蜜橘系统的一个高糖少核早熟新品种。此外,本文对各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也加以总结。(2)本地早无核株系的AFLP分析。主要通过AFLP标记技术分析了本地早橘(有核、无核)株系间基因组DNA的差异,并对找到的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普通有核本地早橘与无核株系间有9条差异带,可初步作为无核相关的特异AFLP标记,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特异带SL1,与一种植物生长素输出蛋白基因有同源性(78%);特异带SL2,与一种植物逆转录转座子基因有一定同源性(87%);特异带SL4,与编码叶绿体的基因有关;其它特异带比对同源区域太短,只能作为AFLP标记。(3)栽培新技术的调查研究。科学的栽培管理是提高柑橘品质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不同地点的调查分析,总结出部分新型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浙江省柑橘设施栽培试验研究在国内属最早,其中延后栽培和促成栽培的增质效果均非常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延后采收易出现浮皮现象;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在各地都已开始应用,在提高果实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螨治螨”可以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能力,同时使生产的果品更具安全性,不足之处在于它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机营养液调控糖酸比技术尚不成熟,虽然可以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降酸作用不理想,该技术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完熟栽培作为国内首创的栽培新技术已相对成熟,该技术能显著提高果实品质,主要的问题是易发生浮皮,这有待于进一步解决。(4)三个柑橘品种的低温贮藏试验。提高采后贮藏性能也是提高果实商品性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三个杂柑品种进行不同温度的低温贮藏试验,阐明了这三品种的最佳贮藏温度以及在该温度下的贮藏效果。南香、不知火、濑户佳的最佳贮藏温度分别为4℃、8℃、6℃;三品种在最适温度下的耐贮性以不知火最强,濑户佳稍次之,南香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