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觉醒》是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然而,在1899年首次出版后,《觉醒》便遭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遇期,作家本人的创作生涯也随之跌落低谷。肖邦对女主角艾德娜种种罔顾社会道德行径的描写使得小说为同时代的批评家竞相诟病。经过数位学者的不断努力,《觉醒》的文学价值得以挖掘,最终被扶上美国文坛正典的地位。肖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艾德娜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十九世纪已婚妇女压抑的内心世界。成长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重要的体验,它记录了个体如何从懵懂走向成熟,最终适应社会的过程。本文运用热内普的通过仪式理论将《觉醒》中艾德娜的成长过程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分离阶段、过渡阶段和融合阶段。在艾德娜逐渐觉醒的过程中,她的成长环境也在发生改变。空间变化是实现分离仪式的途径之一,艾德娜的分离仪式始于格兰德岛,返回奥尔良老家以后,她进入了漫长的过渡时期,始终徘徊在介于“贤妻良母”和“艺术家”的中间地带。在庆祝了二十九岁生日后,艾德娜搬入了“鸽子房”,而她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身份,绝望的艾德娜沉入大海的怀抱,完成了最后的融合仪式。从广阔的格兰德岛到奥尔良老家最后到“鸽子房”,艾德娜逐渐远离社交,回归内心世界。与在外冒险的男主人公不同,艾德娜的成长是一次向内的探索过程。肖邦未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而是选取了艾德娜成长中重要的片段来揭示她内心的改变。首先,肖邦详细描绘了艾德娜的双面人生,揭示了她压抑的内心世界。接着,她为艾德娜的成长设立了两位导师:拉提诺夫人和芮芝小姐。拉提诺夫人希望艾德娜成为像她一样的贤妻良母,而芮芝小姐希望艾德娜成长为艺术家。同时,肖邦也安排了两位男性角色:罗伯特和埃洛宾,来阻碍艾德娜的成长。最后,肖邦借由艾德娜的自杀,表达了她对同时代女性的深深同情。艾德娜自身的性格缺陷和腐朽的社会制度同时将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