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京津冀协同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系统性和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在明确了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从城市能源动力系统承载力、城市供排水系统承载力、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承载力、城市邮电通讯系统承载力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5个影响因素入手,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为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本文构建了AHP—熵值组合权重TOPSIS评价模型。再次,对2009—2016年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选用对比分析、短板因素分析、时空差异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全方位剖析,得到如下结论:除北京以外,其他城市均存在“短板因素”,限制了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整体水平;京津冀各城市除北京外,其余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变化呈“W”走势,北京市呈“M”走势;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空间差异呈中东部地区高、其余地区低的分布形态。近年来京津冀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差异逐渐缩小;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承载力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整体水平影响最为显著。最后,根据本文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分析情况,从弥补短板、缩小差异、重点提升等角度,提出提升京津冀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