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H_Mobile平台的手持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设计与实现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面移动数字电视广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数字电视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数字电视终端的开发和应用将势必成为未来多媒体手持设备的发展方向。手持数字电视产品作为移动数字电视业务的一种,将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手持数字电视技术的研发,中国才刚刚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才刚刚起步,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积极推动手持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使消费者能够更早的享受到这一便利、快速的多媒体服务。T-DMB从技术上和商业上实现从DAB向DMB的过渡进而找到市场新卖点,还为开展新的广播应用提供了媒介平台。DMB以技术成熟的DAB系统作为依托,无论在系统的可靠性或稳定性方面都有可靠保证。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T-DMB标准的手持数字电视接收方案,对我国移动手持数字电视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T-DMB技术的手持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研发过程。重点介绍了接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SH-Mobile平台的硬件组成框架、前端接收及解扰模块、后端音视频输出模块、外围存储模块以及调试接口模块等功能电路的设计。系统的关键软件模块的设计包括:对T-DMB信号的解复用的设计、解扰解密的设计、SD卡存储方案设计以及对主要的数据业务即股票数据的数据组织和存储策略等。其中涉及到T-DMB标准、MPEG-2TS传输流结构、复用原理以及加解密原理等许多关键技术。最后,论文对该手持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功能测试也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系统接收T-DMB信号的最低灵敏度、解调出的TS流质量、频道节目搜索和节目列表解析是否正确,解码后的画面是否流畅,面面质量是否清晰稳定等方面的测试。经测试接收系统的设计在功能、性能和效率、系统稳定性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论文针对手持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方向。论文对手持数字电视产品的市场和经济潜力做出了展望,对具有中国国内标准的移动电视产品也寄予了热切的期盼。
其他文献
生物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自身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身份识别。与传统识别方法相比,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不存在携带不便、丢失、遗忘等问题。虹膜识别以其精确
大规模路由交换系统是通信网络中的重要设备之一,随着通信网络业务量的增加,交换系统的转发能力和规模也在急剧增长。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交换系统内部的构架和控制机制不得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矿井下的安全状况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研制出了各式各样的安全监控系统。然而,对于迅速发展的矿井有轨辅助运输车辆,其安全监控
随着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越来越频繁,探测深度不断加深,深空探测天线频率正在向更高频段发展。然而,天线频率的增加使毫米波本振信号的传输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深空探测支撑
合成孔径雷达是主动式微波成像雷达,能全天候、全天时、实时获取大地域的地面图像,具有良好的植被和地面穿透能力,对资源探测和军事侦察等有重大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合
模型驱动架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MDA)是一个以模型为中心的软件开发框架,它支持模型的可视化、存储、交换及转换等。MDA将抽象层次提高到模型的高度,使开发者关注
在三网融合战略需求下,高性能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络(HINOC,HIghperform-anceNetworkOverCoax),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提供高速宽带接入服务,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了提供更好
TCP协议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运输层协议,是针对固定有线网来设计的,它只适应其相对稳定的底层环境;Ad Hoc网络是一种分布式无线网,底层特性和传统有线网相差很大;TCP协议不适
现在,以IP为代表的分组业务已经占据了通信网的主导地位。同时,下层的传送网则主要由基于WDM技术的光网络构成。尽管WDM技术为光网络带来了充足的带宽资源,但是电域处理能力
无线信道具有的多径衰落特性是阻碍信道容量增加和服务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空域分集就是利用空间上分离的多个发射信号样本或多个接收信号样本(多个不相关的信道)来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