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基础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它对于社会的每一个时代都十分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一步扩展,社会公德已经成为全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直接体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将直接影响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代北京市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整体较高,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主要表现在:推己及人意识较强、在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低碳环保理念较明晰、网络社会公德领域规范意识较强。但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诚信缺失,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的心理担忧明显加强,知行不统一。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公德中存在的问题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大学生自律性不足、家庭教育理念失衡、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公德教育力度不足、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不够积极、榜样作用发挥不够等。针对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北京市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的对策。第一,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需要从注重自我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道德实践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实现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自我养成。第二,社会环境是影响公德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外在力量之一,通过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社会舆论的管理、网络空间的净化等措施为培育社会公德意识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第三,家庭教育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基础性的,通过提升家长的公德修养、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建设淳正敦厚的家风发挥家庭对社会公德的正确导向作用。第四,高校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需要丰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改进社会公德教育的形式、构建公德行为的监督机制促进大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