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研究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眼科住院或者门诊就诊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符合标准的患者共60例(104眼),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他克莫司胶囊,临床中一般初始剂量1mg/d,随后每周增加1mg/d,增加至预期维持剂量(通常3mg/d)时,维持1周达稳态,对照组给予口服环孢素胶囊,初始剂量给予100mg/d,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和血药浓度调整药物剂量。两组患者均联合醋酸泼尼松片,起始剂量为0.5mg/kg/d,每日晨起顿服。两组患者在治疗早期均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动脉压(MAP)、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肌酐、血糖等生化指标和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对比两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本研究对他克莫司治疗组和环孢素组治疗前后视力进行了观察和比较,他克莫司组治疗前BCVA为(0.64±0.36)log MAR,治疗后BCVA为(0.37±0.32)log MAR,视力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7,P<0.001)。环孢素组他治疗前BCVA为(0.68±0.23)log MAR,治疗后BCVA为(0.40±0.31)log MAR,视力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8,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克莫司总有效率为73.3%,环孢素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药物疗效分级对比采用两组有序多分类资料的非参数检验,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3,P=0.08)。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动脉压(MAP)相当,在治疗后第1个月,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在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3);与治疗前的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在治疗后第1和第3个月,他克莫司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P=0.08);环孢素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总胆固醇相当,在治疗后第1和第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与治疗前的血清总胆固醇相比,在治疗后第1和第3个月,他克莫司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无明显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P=0.12);环孢素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肌酐相当,在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P=0.61)。他克莫司组有12例患者(40%)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而环孢素组仅有2例(6.7%)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经x2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15,p<0.05)。治疗期间观察到的其他全身不良反应中:环孢素组有9例(30%)患者发生牙龈增生,而他克莫司组没有出现此现象;环孢素组有7名(23.3%)患者发生高血压,而他克莫司组2名患者(6.7%)发生高血压;环孢素组疲劳(60%)和头痛(40%)的现象比他克莫司组发生率更高(分别为3%、20%);他克莫司治疗组中有10例(33%)患者出现远端手部震颤,环孢素组有8例(27%)出现远端手部震颤。 结论: 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疗效相似,但他克莫司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尤其是在平均动脉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方面,安全性更好,因此,他克莫司可长期用于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使视功能稳定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