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植株再生新方法研究及其组织学观察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世界性重要粮油作物,大豆组织培养及其遗传转化研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大豆可以通过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两种途径获得再生植株。器官发生体系是通过外植体直接诱导不定芽实现植株再生,因此,转基因体系存在易产生嵌合体,重复性差,效率低等缺点。通过体细胞胚发生具有一定优势:(1)单细胞起源。(2)无嵌合体。另外,体细胞胚对人工种子的合成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所用的外植体是未成熟子叶、未成熟胚等未成熟组织,并且转化受体为球形胚,外植体不能直接作为转化受体,因此,存在取材受季节限制、外植体制备较费事,转化效率低等缺点。本实验通过两种途径对大豆再生体系进行研究:一种途径是以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通过对不同激素及其浓度调节,获得了高频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另外一种是以大豆幼叶为外植体,获得了高频率的体细胞胚,结果如下:   1.以萌发7d的小黄豆子叶节切段及其切片为外植体,研究了萌发培养基、不同激素及其配比对大豆子叶节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萌发培养基中添加BA对子叶节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极大,当不添加BA时,在子叶节切段处几乎无愈伤组织的产生,只有添加BA时,才能发生愈伤组织。外植体不同切取方式、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BA和TDZ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存在很大差异,子叶节切段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较低,平均不到20%,在BA浓度为0.15mg/L和TDZ浓度为0.08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50%;而以子叶节切片为外植体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得到极大提高,平均达到85%以上,最高可达95%。将诱导的愈伤组织转到含有不同浓度BA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发生,不定芽诱导率最高可达21.4%。   2.以萌发大豆幼叶为外植体,研究了叶龄,叶片大小,2,4-D浓度,萌发培养基中6-BA的浓度,诱导激素类型及其浓度,AgNO3,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对大豆幼叶的体细胞胚诱导率及诱导质量影响。结果表明:萌发1d的幼叶,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时(38.5%)2,4-D浓度为2mg/L,每个体细胞胚的球形胚平均个数为1个;萌发3d的幼叶,体细胞胚诱导率在2,4-D浓度为2mg/L达到最大值,2,4-D浓度为3mg/L时每个体细胞胚的球形胚平均个数最多为1.7;萌发5d的幼叶,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的2,4-D浓度为2mg/L,并随2,4-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2,4-D浓度为10mg/L体细胞胚诱导率极低7.9%,但此时每个体细胞胚的球形胚平均个数最多为6个;萌发7d和萌发10d的幼叶,体细胞胚诱导率及球形胚平均个数均在2,4-D浓度为10mg/L达到最高和最多。萌发7-10d,萌发培养基中不添加6-BA的幼叶为最佳外植体。叶片的大小对体细胞胚的诱导率有很大的影响。7d-10d叶片为刚刚展开状态时,大小为10-17mm诱导的体细胞胚最好,质紧,色黄。对于品种小粒黄,叶柄,子叶及子叶组织均未诱导出体细胞胚,只有叶片诱导出体细胞胚,体细胞胚的诱导与外植体类型有关。NAA不能诱导出体细胞胚,只能沿切口周围诱导出浅绿色松软愈伤;2,4,5-T能诱导出体细胞胚,其浓度为5mg/L时体细胞胚诱导率为86%,球形胚的平均个数为6.3;2,4-D浓度为10mg/L时诱导的体细胞胚数量最多,质量最好。AgNO3的添加,抑制了体细胞胚诱导率及球形胚的数目,萌发10d的幼叶,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为61.5%,球形胚的平均个数最多为4.7个。不同品种之间体细胞胚诱导率与球形胚平均个数都有差异,其中垦农18与小粒黄体细胞胚诱导率都在90%以上,球形胚的数量最多,质量好。氨基酸Asparagine,glutamine的添加对体细胞胚诱导起抑制作用,使叶片切口处黑死,导致无体细胞胚诱导出来。   1个月后,诱导出的体细胞胚进行成熟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蔗糖浓度为6%时,利于体细胞胚的成熟,蔗糖浓度为3%时,大多都生根;NAA浓度分别设置为2,5,10mg/L,用NAA加6%蔗糖的液体悬浮培养基悬浮培养可使球形胚进一步发育长大。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二氧化碳(CO2)气体的排放量逐年急剧增加,全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环境问题引起
六氟丙烯(简称HFP)和六氟环氧丙烷(简称HFPO)是有机氟工业的重要的中间体,六氟环氧丙烷由一般由六氟丙烯氧化制得,因此在产物中一般都含有HFP。HFPO和HFP二者的沸点差很小(HFPO为-27.4℃、HFP为-29.4℃),使用普通精馏的方法难以分开HFPO和HFP的混合物。本课题对六氟丙烯和六氟环氧丙烷的分离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文献查阅,考察了现有的六氟丙烯和六氟环氧
锂离子电池作为当今社会急需的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二次能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锂离子的要求也就日益增加。提高循环性能和容量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的性能和容量。碳材料是稳定、环保的一种常用的锂离子负极材料。然而,当前的商业化的石墨的理论容量较低(仅为372 mAh/g),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研究新的高容量的碳材料,或
C4植物和C3植物相比具有光合速率高、CO2补偿点低、几乎没有光呼吸等优点,特别在强光、高温、干旱等条件下,C4植物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及水分和营养利用率,生物产量也较高。本
卟啉作为一类经典的红色发光材料,有很好的荧光发射,刚性大环共轭结构使得卟啉分子比较稳定,加上易于合成和修饰等特点,卟啉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目前卟啉发光材料存在着固体荧光弱,发光色度不纯,分子间容易聚集产生荧光猝灭,并且荧光量子产率不是很高,从而限制了卟啉作为红光材料的应用,而红光材料是实现有机全色显示的关键。富电子的咪唑和咔唑及它们的衍生物作为一类用途广泛的氮杂芳环类物质,是一种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