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咽后淋巴结大小、侧数、坏死等具体参数对经过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情况。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1197例首诊、无远处转移且经过病理证实的鼻咽癌病例。所有患者均有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资料且采用IMRT放射治疗技术照射。分析并评价咽后淋巴结及其具体参数如淋巴结侧数、大小、坏死、内外侧组、垂直水平及包膜侵犯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整组1197例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1027例,其中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74.0%(886/1197)。在102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咽后淋巴结和II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是86.3%和81.6%,且这两组淋巴结的发生率远大于I组(2.3%),III组(21.1%),VA组(8.4%),IV组(5.8%)和Vb组(3.0%),同时II组和RPN转移率为68.3%。咽后淋巴结转移是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Hazard ratio(HR)=1.615,95%CI=1.063~2.452,p=0.025)。咽后淋巴结侧数对远处转移(p=0.006)和疾病进展(p=0.001)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咽后淋巴结侧数是疾病进展的独立预后因素(HR=1.342,95%CI:1.066-1.834,P=0.015)。在N1期中,咽后淋巴结侧数是无疾病生存及无进展生存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p值分别为0.045和0.049)。同时双侧咽后淋巴结和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远处转移和疾病进展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咽后淋巴结和II组淋巴结均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咽后淋巴结及其侧数均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因素。在N1期中,同时发生双侧咽后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最差,应引起临床的注意。关于咽后淋巴结侧数,尤其在N1期中的影响应得到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