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法制特性研究(1932-1937)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k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满洲国法制特性研究属于历史学、法学交叉学科研究,殖民地化发展贯穿伪满洲国法制1932—1937年阶段,伪满洲国法制殖民地化特性研究,对伪满洲国此阶段属性定位,具有一定理论补充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伪满洲国法制发展阶段立法、司法,及相关法制事件、案例分析,结合日本所辖殖民地法制形态,探究伪满洲国法制殖民地化特性理论问题。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伪满洲国法制的创建过程1932—1937年,将伪满洲国法制分为初创期1932—1934年与创成期1934—1937年两个阶段。着重分析一些重要法制事件,如伪满洲国初建颁布法律、日本在伪满权力机构整合、伪“帝制”创建、“治外法权”撤废、特殊会社制度等。  第二部分为伪满洲国立法过程及司法机关建制、司法审判实态、伪满洲国民法与日本民法比较。本部分引入法学案例分析方法,司法审判案例有四,其中包括三个刑事案例、一个民事案例。“卡斯配案”为涉外刑事案例,“梨树县私奔案”与“吴四香案”为普通刑事案例,“借贷案”为普通民事案例。伪满洲国民法与日本民法比较,运用了法条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了解伪满洲国民法某些“独立性状”。  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提出了伪满洲国法制的殖民地化特性。本部分为将殖民地与殖民地化定义加以区分,引入了日本殖民地研究理论,进一步阐述日本殖民地法制特性,将其与伪满洲国法制做出区分,厘清两者相互独立、互不所属的平行位阶关系。通过日据台湾时期法制,及日本对“大韩帝国”所施行的殖民渗透,与伪满洲国先期法制及政治做对比,印证伪满洲国法制的殖民地化性质。  综上所述,伪满洲国性质并非日本殖民地,而是处于高度殖民地化发展阶段,伪满洲国法制特性就源自这种高度的殖民地化性质。
其他文献
美国对挪威政策研究是美国对外政策研究中的一部分,1945—1949年美国对挪威的政策是美国冷战战略在北欧地区的重要体现。研究这一时间段美国对挪威政策的演变有助于更为深入的
美国对冰岛驻军政策是美国北欧战略的一部分,也是美国海外驻军政策中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之一。研究冷战初期美国对冰岛驻军政策的演变发展,有助于更为深入地了解北欧地区冷战格局
美韩同盟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支撑之一,在冷战时期扮演遏制苏联和中国的双重角色。驻韩美军是美国有效控制韩国的重要手段,是维系美韩同盟的纽带
民国初年,正处于张灏先生所概括的“转型时代”之中,中国传统的士也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中逐渐被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不再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转而选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