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策略的中危和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当前的指南推荐在冠脉造影(CAG)前对所有患者应用或推迟到介入治疗术(PCI)中在导管室内选择性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但哪种方法更好尚无定论。目的:通过对NSTEACS的患者术前应用与术中选择性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结果及预后对比研究,确定对接受介入治疗策略的中高危患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最佳策略。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06例中高危NSTEACS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A、B两组。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A组患者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B组患者于PCI术中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应用替罗非班。两组均于入院后48-72h接受PCI治疗,术前用药过程中出现紧急PCI指征的重症患者,均及时行急诊PCI治疗,并在术中开始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需要急诊PCI的重症患者的发生率,PCI靶血管术前和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的差异,住院期间及随访3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出血风险。结果:A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重症患者发生率较B组低(3.92%vs11.54%,P<0.05),PCI术前靶血管TIMI血流3级(75.1%vs61.9%,P<0.05)和TMPG灌注3级(61.6%vs33.1%,P<0.05)的比率高于B组。两组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3级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TMPG灌注3级比率显著高于B组(88.3%vs63.5%,P<0.05)。A组住院期间、随访3月的MACE发生率略低于B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轻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无显著意义出血高于B组(P<0.05)。结论:1.中高危NSTEACS患者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能够降低需要急诊PCI治疗的重症患者发生率,可以改善PCI术前靶血管血流和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灌注,以及PCI术后靶血管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灌注,但没有降低术后住院期间及3月内MACE发生率。2.术前应用替罗非班没有明显增加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