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学模式大变革。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笔者选择了“因材施教理念下‘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选题,以期顺应新教改的发展趋势。该选题以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为背景,试图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引下,突出“学案导学”模式引领作用的路径与方法。本文通过对因材施教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指出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学案导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在现有班级授课制框架内,承认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差异性特征,并针对性地编制科学合理的分层导学案,以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该模式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体现了在因材施教中达成知识建构、在和谐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在“先学后教”中凸显主体地位、在质疑反思中锻炼思维能力的特点和优势。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实践操作原则和具体方法,是本文的主体和核心内容。需要在遵循差异性原则、导学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合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因材对应分层、因材编写学案、因材使用学案、因材分类评价。为此,本文展示了新授课分层导学案案例,并分析了其在高中思政课中的使用过程。当然,本文也认为该模式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其主要成因。如学校缺乏相关制度保障,激励不到位;教师主动运用愿望不强,观念较保守;学生认识接受存在偏差,主动性欠缺。对此,要制定相应对策措施加以保证,即实现学校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