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索电针针刺正常人大肠俞和委中穴激活或抑制脑区;通过分析下腰痛患者和正常人静息态脑网络差异,观察电针治疗前后下腰痛患者静息态脑网络变化,初步探讨电针治疗下腰痛的脑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名健康志愿者和20名下腰痛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采集静息态数据和针刺大肠俞和委中穴的组块设计任务态fMRI数据。治疗组入组当天采集第一次静息态fMRI数据,经大肠俞和委中穴位为主穴针刺持续治疗2个疗程后采集第二次静息态fMRI数据。利用SPM软件分析fMRI数据。结果1、正常对照组任务态有效激活脑区是:左侧外侧沟边沿、左侧大脑中央沟、右侧缘上回、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双侧丘脑、双侧岛叶。抑制脑区是:左侧额中回、双侧海马旁回、右侧扣带皮层腹节、右侧顶叶皮质顶部。2、下腰痛患者与正常人比较的脑网络改变:(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左侧:海马旁回与杏仁核、枕上回与枕中回、楔回与舌回;右侧:嗅皮质与额回、角回与中央沟盖、角回与三角部额下回。(2)功能连接减低的脑区,左侧:海马旁回与梭状回、嗅皮质与前扣带、旁扣带脑区以及三角部额下回、后扣带回与背外侧额中上回以及枕中回、颞下回与颞中回;右侧:楔前叶与楔叶和后扣带回、中央旁小叶与顶上回、前扣带回与额中回、内侧额上回与颞中回。(3)出现相互抑制的脑区,左侧:枕中回与内侧和旁扣带脑区;右侧:中央后回与背外侧额中上回、前后带回与枕上回、背外侧额上回与颞上回。(4)关联性减低的脑区,左侧:缘上回与背外侧额中上回、顶上回与内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前回与背外侧额中回。3、下腰痛患者治疗后脑网络的变化:(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左侧:额中回与角回、海马旁回与梭状回、嗅皮质与三角部额下回、颞横回与中央后回、内侧和旁扣带回与颞上回;右侧:中央后回与中央旁小叶、岛叶与缘上回和补充运动区和三角部额下回、后扣带回与楔前叶、海马旁回与梭状回、眶部额中回与前扣带回和背外侧额上回。(2)功能连接减低的脑区,左侧:楔叶与舌回、海马旁回与杏仁核、前扣带回和旁扣带脑区与额中回、补充运动区与颞极颞上回、角回与岛盖部额下回;右侧:楔叶与枕下回。(3)相互抑制性消失的脑区,左侧:顶上回与后扣带回、中央沟盖与背侧额上回、枕中回与颞上极和内侧和旁扣带脑区、岛叶与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前扣带回与枕上回、中央后回与额上回和背外侧额上回、中央沟盖与内侧额上回。4、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拓扑图,提示治疗后患者的全脑信息传递效率和局部脑区信息交流高于治疗前。结论1、电针正常人大肠俞和委中穴,能激活或抑制多个脑区发挥神经调节镇痛作用。2、下腰痛患者与正常人比较,默认网络、疼痛中枢网络功能连接差异显著,提示下腰痛影响大脑功能。3、下腰痛患者治疗后默认网络和疼痛调节网络中的多个脑区功能连接恢复,说明针刺治疗能够改善默认网络和疼痛网络的功能。4、针刺治疗下腰痛的延后效应为增强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功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