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天然产物,除具有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外,还具有无毒、易降解等特点,在石油化工、环境治理、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集被废弃油脂和石油污染的土壤,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初筛、发酵复筛,筛选出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并通过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16SrDNA测序进行菌株鉴定;通过亚硝基胍诱变选育性能优良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突变菌株,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酸沉法结合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并用硅胶(200-300目)以及Sephadex G-15柱层析对其纯化,通过薄层层析确定产物类型,利用HPLC-MS分析生物表面活性剂组分及含量,综合IR、NMR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组分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将该表面活性剂与常用的商品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乳化性能以及抑菌活性进行比较;通过单体滴加发构建空白微乳及姜辣素载物微乳体系,最后对两种体系在离心、高低温及酸碱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JZ-5,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通过亚硝基胍诱变选育,获得一株高产且遗传性质稳定的菌株JZ-5M6,该突变菌株产量达到40.83 g/L,比出发菌株提高50.84%。(2)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JZ-5M6发酵条件的影响因素为碳源、氮源及接种量。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的该突变株产表面活性剂的条件如下:葡萄糖20g/L;硝酸钠2g/L,接种量70mL/L。(3)突变菌株JZ-5M6发酵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BH经薄层层析鉴定为鼠李糖脂,包含6种组分。将最高含量组分BH-1二次纯化后,通过IR、NMR检测确定其分子结构为Rha-C10-C10。生物表面活性剂BH可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2mN/m降低至25mN/m,其CMC值为15mg/L。质量体积分数为0.1g/L的BH对水-液体石蜡体系的24h乳化值为67.5%,并能使形成的乳化层在3个月内保持稳定。BH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抑菌性能优于吐温80、SDS和莎梵婷。(4)以BH为表面活性剂构建的空白微乳体系的最佳配方为:油酸/BH/聚乙二醇/水,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Km值)为1:1。制备所得的含水量分别为10%、20%、30%、40%、50%以及60%的空白微乳的pH均在6.2左右,呈弱酸性,表面张力均在30mN/N左右,因而在使用的时候能够降低对皮肤的刺激,更加有利于透皮。在该空白微乳基础上制备的姜辣素载物微乳,在离心、高低温及酸碱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