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long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环境污染随着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逐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而越发的严峻。生态农业旅游以其自然生态的特点,唤醒人们对回归田园的梦想,人们渴求与自然亲近,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种新型园林艺术形式,能满足人们对旅游观光,休闲与工作,科学教育等功能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要。近年来生态农业观光园迅速发展建设着,但其建设以及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越发的雷同并且盲目,与此同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过于重视功能、经济而忽略景观的营建。另外近年来作为新型的旅游产品——地质公园,吸引了众多远足爱好者的目光,地质公园能够让人们进一步认知地球科学,加强环境保护和科学科普培养,同时也为地方带来了经济效益,深化了旅游的内涵。但越来越多的地质公园内出现村落拆迁,原有的村落搬迁后形成废墟。村内农用田地闲置现象也较为严重,土地资源不仅遭到浪费,地质公园的整体景观也受到影响,地质公园呈现全园发展的不平衡性,公园未来的前景受到严重影响。针对以上两大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概况和地质公园的现状,整理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等,探索一种能将生态农业观光园与地质公园内村落搬迁后的废墟地相结合的规划途径。文献检索标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研究讨论非常多,但对于特殊立地环境下的农业观光园研究较少。本文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风景园林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对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构建模式、景观的构成元素、营造手段及规划设计对策等进行系统研究。论文通过对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系统钻研和参与实践,在对五大连池地质公园内村民搬迁后的土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及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具体工作:了解规划区的概况、分析了现有用地及道路系统、对规划范围内的现有资源进行了确立,同时根据生态农业观光园目前的发展中存在的景观同质化问题,提出了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保护为主、发掘潜力、生态优先、营造特色”的原则;进行了景观规划分区,包括:密林景观休闲区、迎宾景区、生态景观恢复区、农业展示体验区、文化休闲游憩区、林果花卉示范区以及滨河风光游览区;提出道路系统规划、植物种植规划、园区服务设施设计等。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场地内的现有地质资源、水资源、植物资源等,深入发掘区域内的景观潜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形成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区,营造不一样的乡村田园风光。通过本论文研究,探索了将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地质公园内村落拆迁后土地相结合的重要性,探讨了理论研究的实践性,以求创造更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为今后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其发展建设趋势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海洋休闲渔业是渔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在我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针对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缺乏统筹规划、设施差、规模小、短期行为严重”等问题,提出
高校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社会环境和高校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了职业倦怠。文章在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基
文章从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提出了文化载体建设应遵循政治方向性原则、文化安全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并指出了文化载体建设的路径:一是以马克思
<正>一、地理学科思想对培育高中生和谐心理的作用1.区域整体性思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协调个人、他人和集体利益的思维模式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的心理阶段,强烈地关心着
文章辨析了"以学生为本"教育观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阐述了当前对"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误解,认为应该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去解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学
本文采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抑郁自测量表、焦虑自测量表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1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索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
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网络红人"微笑姐"成名事件的传播路径,探索网络环境下网络环境下"传播链"的产生过程及其特征,希望利用"传播链"寻求舆论引导的最佳节点。
<正>2011年1月29日星期六晴五九的第三天,风飕飕的,贼冷贼冷。我从新疆飞往北京,在那里将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油集团)的一些人汇合,然后飞往非洲,飞往苏丹(阿拉
研究背景:本课题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前瞻性方法收集连续性样本,首次建立了我国435例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研究队列,截至2008年12月30日随访终点,该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有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体制架构,是在国内外职业教育长期实践中被证明的重要规律和经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依托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