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晶石用途广泛,而浮选是制备蓝晶石精矿的主要选矿方法之一。论文重点研究金属离子和调整剂对蓝晶石可浮性的影响,找出利用(或者消除)金属离子和调整剂对蓝晶石可浮性影响的解决方案。研究内容包括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胺浮选体系下,单矿物浮选条件试验及药剂与蓝晶石表面作用机理。在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下:一价离子Na+、K+对蓝晶石的可浮性基本没有影响;二价离子Ca2+、Mg2+因生成相应的Ca2+、Mg2+组分而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Mg2+离子的抑制作用稍弱于Ca2+离子;三价离子Fe3+、Al3+因生成相应的Fe(OH)2+,FeOH2+,Fe(OH)3(s)、Al(OH)2+,AlOH2+,Al(OH)3(s)组分而表现出活化作用,并且Fe3+离子的活化作用稍弱于Al3+离子;六偏磷酸钠抑制蓝晶石上浮,组分H2PO4-抑制效果比H3PO4更显著;淀粉抑制蓝晶石上浮,并且在强酸性介质中抑制效果更显著;柠檬酸抑制蓝晶石上浮,组分C6H7O7-和C6H6O72-抑制效果比C6H8O7更显著。在十二胺体系下:未添加金属离子前,蓝晶石零电点为6.5;添加钙离子后蓝晶石零电点增加至7.3,添加镁离子后零电点增加至7.1,添加铝离子后零电点增加至7.5,添加铁离子后零电点增加至7.8,零电点增加幅度Fe3+>Al3+>Ca2+>Mg2+,这与它们对蓝晶石的抑制能力相一致;在3≤pH≤7时,钙离子和镁离子主要以Ca2+、Mg2+组分形式存在,并且此时界面层内RNH3+的浓度均小于液相内部RNH3+的浓度,两种离子均表现为较强的抑制效果。7<pH≤9时,CaOH+及MgOH+组分开始形成并逐步增加,但此时活化组分浓度较低,活化作用并不强烈,并且此时界面层内RNH3+的浓度大于液相内部RNH3+的浓度,两种离子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在3≤pH≤9整个浮选矿浆pH值范围内,铝离子主要以Al3+和Al(OH)3(s)组分形式存在,铁离子主要以Fe(OH)3(s)组分形式存在,这三个组分均能吸附在蓝晶石表面而减弱十二胺的静电吸附力,并且在3≤pH<8时,界面层内RNH3+的浓度均小于液相内部RNH3+的浓度,两种离子均表现为较强的抑制效果。8≤pH≤9时,界面层内RNH3+的浓度大于液相内部RNH3+的浓度,两种离子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六偏磷酸钠抑制蓝晶石上浮,组分H3PO4和H2PO4-抑制效果比组分HPO42-和PO43-更显著;淀粉抑制蓝晶石上浮,并且在酸性介质中的抑制效果更显著;柠檬酸对蓝晶石浮选表现出活化作用,组分C6H7O7-和C6H6O72-活化效果比C6H5O73-更显著。红外测试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胺、六偏磷酸钠及柠檬酸在蓝晶石表面发生了吸附,淀粉可能发生了物理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