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修复大亚湾海域的生态环境和增殖渔业资源,2002年1 2月-2004年8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大亚湾大辣甲岛南面6.8km2海域内,分两期投放了1 829个钢筋混凝土礁体,总空方为60178m3.本文根据投礁前(2002年11月)和投礁后(2004年7月、2005年8月、2006年11月)对大辣甲南人工鱼礁海域综合调查的结果,首次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人工鱼礁的综合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投礁后,礁区内海水的COD、DIN和pO3--p含量均比投礁前高,COD比投礁前增加了73-149%,DIN比投礁前增加了172-224%,PO3--P比投礁前增加了14-129%,悬浮物含量降低.采样站点各项指标均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明投放人工鱼礁可以调节海水水质.N/P比上升幅度明显(投礁前为16.29,投礁后介于39.63-116.17之间),且显著大于Redfield比,浮游植物生长受P限制突出.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仍在继续,但由于受到磷限制,总体上还处于潜在性富营养化阶段;2)礁区表层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投礁后,礁区内表层沉积物的pH值和Hg含量降低,有机质、Cu、Pb、Zn、Cd的含量都有一定程度增加,并高于对照点.2004年7月,有一站位的铅含量超过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0.78倍);2006年11月,有机质(超标率50%)和一个站位的铅(超标0.52倍)含量略超过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Cu、Pb、Zn、Cd、Hg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极轻微;3)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组成均以硅藻为主.投礁后,礁区内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逐年递增,但增幅不大(441.05×104-711.1×104cell/m3),礁区内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与同期对照点差异不大.